國學《七夕的習俗》賞析
七夕的習俗
【點睛之筆】
七夕是指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又稱為“乞巧節”、“少女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重視的日子。
【經典解讀】
七夕即農歷七月初七,傳說這一天牛郎織女會在天河的鵲橋上相會,從漢代起即成為節日,主要節日活動以“乞巧”為主,因此又稱“乞巧節”。七夕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女子們會在這一天晚上進行各種乞巧活動,她們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看誰能先穿過針孔,誰就能更加手巧,這一年還會得到幸福。
據傳,唐朝時期,有一個美麗的姑娘叫鄭采娘。她從小聰明伶俐,心靈手巧,能做一手好針線活。可是,她希望自己能更加心靈手巧,刺繡做得更加精巧。于是,在七夕之夜,她在家中擺上了香爐,向織女祈禱。鄭采娘誠心地向織女祈求,她的誠心果真感動了織女。織女駕著一輛由云霞托起的彩車來了。鄭采娘高興極了,說:“我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加心靈手巧,請您教授我做針線活的訣竅吧!”織女賜給她一根金針,并囑咐鄭采娘說:“三天不許講話,之后,你就會變得十分心靈手巧了。”鄭采娘按照織女的話做了,三天之后,她果然比以前更加手巧了,什么都會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