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范蠡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
簡介
范蠡(公元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漢族,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后人尊稱“商圣”。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他們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王勾踐。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變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人物小記
范蠡年輕的時候,憤世嫉俗,浪跡江湖。越國大夫文種聽說他是個有志青年,就將他請來,讓他給越王出謀劃策。不久,范蠡做了越國的大夫。
后來,越王勾踐被吳王生擒,通過親口為吳王嘗糞才換取了吳王的信任,被放歸回國。回國后,他忍辱負重,臥薪嘗膽,終于在大臣文種、范蠡等人的輔佐下復仇成功,消滅了吳國。吳國滅亡后,越國稱霸江、淮。范蠡因謀劃有功,官拜上將軍。不久,越國設宴慶功。范蠡深知越王勾踐的為人,仔細觀察他的神情舉止,感到危險很快來臨,就勸文種與自己一同歸隱,可是文種沒有答應。
一個漆黑的夜晚,范蠡不辭而別。后來,越王勾踐誣陷文種圖謀作亂,將他賜死。
主要思想
范蠡認為:“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保持國家強盛不衰取法天(天道),安定國家之傾危取法人(人道),處理國家政事取法地(地道)。總之,為政國家、執掌天下,天、地、人三者缺一不可。即是說,天道就是日月和陰陽變化的規律;人道就是為轉危為安而謙卑尊禮、忍辱負重。天、地、人并重,三者互不干涉,其作用各自獨立。
范蠡思想的另一重要內容是“贏宿轉化”的辯證思想。他看到矛盾對立的普遍性,以及對立面的相互轉化,強調矛盾轉化的條件性,以及利用矛盾必須合乎客觀規律;其“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天因人、圣人因天”等言論,看出天、地、人的相對獨立性,揭示了三者之間的聯系,以及聯系雙方的彼此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