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謙虛,不要虛偽與矯情
要謙虛,不要虛偽與矯情
季先生語錄一:
有意的過分的謙虛就等于虛偽。
季先生語錄二:
我盡量保持客觀態度。過于謙虛是矯情,過于自吹自擂是老王,二者皆為我所不敢取。
“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早在上古,就有“滿招損,謙受益”的說法。而今,人們也時常說:驕傲使人落后,虛心使人進步。這無不都在贊揚謙虛,告誡世人要做一個謙虛的人。
對此,季先生是非常贊同的。但是,他主張:“謙虛是美德,但必須掌握分寸。”季先生認為,謙虛稍一過頭,就會成為虛偽。因此,季先生所贊同并且提倡的謙虛,是真誠的謙虛,而非虛偽的謙虛。
到底究竟何為“真誠的謙虛”?何為“虛偽的謙虛”呢?用季先生的話來說:“兩者之間并非涇渭分明,簡直可以說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掌握一個正確的分寸難于上青天。”
的確,從中西的語言文化中,便可見一斑。在我國,人們常常用謙稱。比如對自己,古代有“草民”、“微臣”等;對妻子,古代有“賤內”、“拙荊”等。這樣的謙稱,在西方的語言中是難以找到相應的表達的。對于中國人來說,這樣的謙稱,是一種真誠的謙虛,是一種禮貌、謙遜的說話方式。但是,對西方人來說,則不是,甚至恰恰相反。
如此說來,是否就無法區分真誠的謙虛與虛偽的謙虛了呢?并非如此。季先生說:“我認為,在這里,真誠是第一標準。”
到底是謙虛還是虛偽,從其真誠度來判斷是可行的。比如說,一個向來很低調的人,對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以很謙遜的態度去評判,這就是真誠的謙虛;而有的人,明明希望別人贊揚自己,還硬是要裝作很謙虛的樣子,故意將自己貶得一文不值,這就是虛偽的謙虛。
人生中,我們應當做一個真誠謙虛的人。因為這樣的謙虛才是真的謙虛,否則,就是虛偽。真誠謙虛的人,會因自己的謙虛和真誠,不斷地取得進步;而那些虛偽謙虛的人,總是“自我感覺良好”,難以真正取得進步。
人生在世,我們要戒驕戒躁,做一個謙虛、腳踏實地的人,但是,不能為了謙虛而謙虛,不能因謙虛過度而變成虛偽,而應當如季先生所說的,做一個真誠謙虛的人。
季先生認為,謙虛過度,不僅可能染上虛偽的嫌疑,還可能會陷入矯情的漩渦。所謂“矯情”,也是為了謙虛而謙虛,以至于難以實事求是,滿嘴假話,讓人聽著覺得厭煩。
比如說,有的學者對于外界給予的評價,謙虛到以卑微的態度稀釋自己所有的成就。其實不必,該承認的成就,就該如實地承認,堅持用客觀的眼光看問題。自吹自擂要不得,而謙虛以至于矯情,又是另外一個極端,也要不得。
人生中,經過一番努力,我們終將取得一些為人所認可、所贊賞的成就。當然,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已有的成就而驕傲自大,但是,完全否定自己的成就,就是矯情了。而這,也是不應該的。事實上,完全否定自己,未必就是謙虛的表現,也未必就能取得進步。試想,一個人若真的一事無成,人生一片荒蕪,那還有什么可以謙虛的?
季先生說:“我自己是喜歡而且習慣于講點實話的人。講別人,講自己,我都希望能夠講得實事求是,水分越少越好……憑自己那一點自知之明,考慮自己學術上有否‘功業’,有什么‘功業’。我盡量保持客觀態度。過于謙虛是矯情,過于自吹自擂是老王,二者皆為我所不敢取。”這就是擁有真誠的謙虛而不虛偽、不矯情的季先生的人生心境。
他謙虛,但不虛偽,更不矯情。
人生在世,我們要放平心境,做一個不驕不躁、真正謙虛的人。那么,季先生“謙虛而不虛偽、不矯情”的人生智慧,就是我們不得不學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