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國學經典解讀

雕龍文庫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學而》國學經典解讀

《學而》篇原著導讀

學而篇第一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十六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之[3],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本章這三句話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后,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但也有人認為這里的“學”是指學說或主張;“時”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是使用,引申為采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也有人認為,“人不知”是說,朋友從遠方來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

總之,本章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3]者,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7]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8]與?”

注釋

[1]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

[2]孝弟:孝,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舊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就是仁愛。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評析

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悌,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孝悌是仁的根本。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余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國就是家,家就是國,整個社會是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孔子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國以后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1·3 子曰:“巧言令色[1],鮮[2]矣仁。”

注釋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說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評析

這里孔子講仁的反面,即為花言巧語,工于辭令。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后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是多次檢查。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

評析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論語》書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人們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

曾子還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疇。忠的特點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后已。“信”的涵義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就是以誠實不欺,來處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間的關系,信特別與言論有關,表示說真話,說話算數。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


1·5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信,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注釋

[1]道:一本作“導”,作動詞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這里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后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春秋時代,戰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個人的態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要謹慎專一、兢兢業業。

[4]愛人:這里的“人”不是指一切人群;而是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

[5]使民以時:時指農時。古代百姓以農業為主,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時耕作與收獲。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評析

孔子主要是對國家的執政者而言的,要求統治者嚴肅認真地辦理國家各方面事務,恪守信用;節約用度,愛護官吏;役使百姓應注意不誤農時等。這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點。孔子的學說是“愛人”,泛愛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說的“愛人”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對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會思想。從另一個角度說,孔子這里是為統治者治理國家、統治百姓出謀劃策。

1·6 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汎[5]愛眾,而親仁,[6]行有余力,[7]則以學文。[8]”

注釋

[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里是指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2]入:古代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對待年長于自己的人。

[4]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5]汎: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閑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評析

本章再次提及孝悌的問題。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余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孔子辦學,把提升學生的道德境界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是第二位的。事實上,歷史上的任何執政者,教育都是為其政治服務的,尤其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現,把“德”排在“識”的前面。我們今天也是要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


1·7 子夏[1]曰:“賢賢[2]易[3]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2]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即尊重賢者。

[3]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意思,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

[4]致其身:致,意為“獻納”、“盡力”。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子夏認為,一個人有沒有學問,他的學問的好壞,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實行“孝”、“忠”、“信”等傳統倫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幾點,即使他說自己沒有學習過,但他已經是有道德修養的人了。所以,聯系前一章閱讀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的基本特點是重在德行。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則不威;學則不固[3]。主忠信[4]。無[5]友不如己[6]者;過[7]則勿憚[8]改。”

注釋

[1]君子:這個詞一直貫穿于本段始終,因此這里應當有一個斷句。

[2]重:莊重、自持。

[3]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見聞少,學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5]無: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在這里把“如”解釋為“類似”更符合孔子的原意。

[7]過:過錯、過失。

[8]憚:音dàn,害怕、畏懼。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評析

孔子提出了君子應當具有的品德:莊重威嚴、認真學習、慎重交友、過而能改等項。作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從外表上應當給人以莊重大方、威嚴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穩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視學習,不自我封閉,善于結交朋友,而且有錯必改。過則勿憚改,就是作為君子對待錯誤和過失的正確態度。


1·9 曾子曰:“慎終[1]追遠[2],民德歸厚矣。”

注釋

[1]慎終:人死為終。這里指父母的去世。舊注曰:慎終者喪盡其哀。

[2]追遠:遠指祖先。舊注曰:追遠者祭盡其敬。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評析

本章仍是繼續深化“孝”這一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內容。孔子非常重視喪祭之禮。在孔子的觀念中,祭祀已經被異化,不單是祭祀亡靈,而是把祭祀之禮看作一個人孝道的繼續和表現,通過祭祀之禮,可以寄托和培養個人對父母和先祖盡孝的情感。

儒家重視孝的道德,是因為孝是忠的基礎,一個不能對父母盡孝的人,他是不可能為國盡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在《論語》重視忠孝等倫理道德觀念,就是希望把人們塑造成有教養的忠孝兩全的君子。這與春秋時代宗法制度是相互適應的。只要做到忠與孝,那么,社會與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與和諧。

1·10 子禽[1]問于子貢[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5]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7]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1]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所注《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學生。

[2]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的學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貢善辯,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做了商人,家有財產千金,成了有名的儒商。

[3]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稱謂。孔子曾擔任過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為“夫子”。后來,因此而沿襲以稱呼老師。《論語》書中所說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4]邦:指當時割據的諸侯國家。

[5]抑:表示選擇的文言連詞,有“還是”的意思。

[6]溫、良、恭、儉、讓:就字面理解即為: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是孔子的弟子對他的贊譽。

[7]其諸:語氣詞,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先要打聽到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評析

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國統治者的禮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備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的道德品格。“讓”是在功名利權上先人后己,在職責義務上先己后人。讓用之于外交如國事訪問,也是合乎客觀需要的一個重要條件。孔子就是因具有這種品格,所以每到一個國家,都受到各國國君的禮遇。孔子認為,好勝爭取名聲,夸功爭取名利,爭不到便怨恨別人,以及在名利上貪心不足,都不符合讓的原則。讓這一基本原則形成社會風尚的可貴之處是:就人情而言,長謙讓名利地位之風,人們就多學別人所長而鑒人所短。


1·11 子曰:“父在,觀其[1]志;父沒,觀其行[2];三年[3]無改于父之道[4],可謂孝矣。”

注釋

[1]其: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2]行:音xìng,指行為舉止等。

[3]三年:對于古人所說的數字不必過于機械地理解,只是說要經過一個較長的時間而已,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

[4]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里表示“合理內容”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說一個人當父親死后,長時間地不改變父親所制定的那一套規矩,這就是盡孝了。宋儒所作的注說,如不能無改于父之道,所行雖善亦不得為孝。這樣,無改于父之道則成了最大的善,否則便是不善。歷史在發展,社會在前進,人們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都不能總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應該“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長江后浪推前浪,后代超過前代,這是歷史的必然。


1·12 有子曰:“禮[1]之用,和[2]為貴。先王之道[3],斯[4]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1]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孔子的“禮”,既指“周禮”,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范。

[2]和:調和、和諧、協調。

[3]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這、此等意。這里指禮,也指和。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評析

“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禮記·中庸》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楊樹達《論語疏證》寫道:“事之中節者皆謂之和,不獨喜怒哀樂之發一事也。和今言適合,言恰到好處。”孔門認為,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而和諧就是為人處世恰到好處。

孔子在本章提出的這個觀點是有意義的。因為到春秋時代,各等級之間的區分清晰的這種社會關系開始破裂,臣弒君、子弒父的現象已屬常見。對此,有子提出“和為貴”說,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但從理論上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又感到,孔子既強調禮的運用以和為貴,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要以禮節制之,可見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無原則的調和,這是有其合理性的。


1·13 有子曰:“信近[1]于義[2],言可復[3]也;恭近于禮,遠[4]恥辱也;因[5]不失其親,亦可宗[6]也。”

注釋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義:義是儒家的倫理范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

[3]復:實踐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復,踐言也。”

[4]遠:音yuàn,動詞,使動用法,使之遠離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譯為避免。

[5]因:依靠、憑借。一說因應寫作姻,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釋為“尊敬”似有不妥之處。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于義,(符合于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評析

有子的這段話,表明他們對“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禮為標準,不符合于禮的話絕不能講,講了就不是“信”的態度;不符合于禮的事絕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態度。這是講的為人處世要處處以禮為其規范標準。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1]就:靠近、看齊。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評析

本章講對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飲食與居處,他在工作方面應當勤勞敏捷,謹慎小心,而且能經常檢討自己,請有道德的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為君子應該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這在今天依然值得人們借鑒的。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1],富而無驕,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3],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謂與?”子曰:“賜[5]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6]。”

注釋

[1]諂:音chǎn,意為巴結、奉承。

[2]何如:《論語》書中的“何如”,都可以譯為“怎么樣”。

[3]貧而樂:一本作“貧而樂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見《詩經·衛風·淇澳》。有兩種解釋:一說切磋琢磨分別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則不能成器;一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賜:子貢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其名。

[6]告諸往而知來者:諸,“之于”的合音合義詞;往,過去的事情;來,未來的事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評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們,都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樣的理想境界。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社會上無論貧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這樣就可以保持社會的安定與和諧了。在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孔子對子貢比較滿意,因為他能獨立思考、舉一反三。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顯著特點。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釋

[1]患:憂慮、怕。

[2]人:指有教養、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評析

這是孔子對自己學生所傳授的為人處世之道。他的真實用意是:在了解別人的過程中,也使別人了解自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新国产三级在线观看不卡| 色妞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三级网站| 好男人资源在线手机免费| 国产午夜a理论毛片在线影院|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一区| JZZIJZZIJ日本成熟少妇| 精品精品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日本特黄特色aaa大片免费| 国产精品另类激情久久久免费| 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中文乱码| 青草青草伊人精品视频| 最近中文国语字幕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无码 |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香港|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 日本一二三精品黑人区| 污污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 国产交换丝雨巅峰| 久久精品.com| 高清毛片aaaaaaaa**| 日韩免费无砖专区2020狼|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99|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站中国| 操动漫美女视频| 四虎永久精品免费网址大全| 久久99精品波多结衣一区|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九九久久99精品影院| 久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护士在办公室里被躁视频| 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porn在线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