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牛(niú)》姓起源
310 牛(niú)
310 牛(niú)
【尋根溯源】
源自子姓。西周后期宋國公族有大夫牛父任宋國司寇。他在率軍抵御狄人對宋國的進(jìn)攻時不幸陣亡,其子孫便以祖字為氏,稱牛姓。
【變遷分布】
牛姓早期活動在河南中部與東部。漢唐之間,已經(jīng)擴(kuò)展至河北、江蘇、山東、甘肅,并在甘肅形成名門望族,以隴西郡(今屬甘肅)為郡望。宋代以來,已經(jīng)遍布河北、河南、上海、江蘇、安徽、甘肅、山東、山西等地。當(dāng)今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qū)。
【名人薈萃】
牛弘:隋代大臣。任人唯賢著稱。隋開皇二年(582),授散騎常侍,秘書監(jiān),收集典籍,不遺余力,三年拜禮部尚書,奉詔撰修五禮,寫成百卷,行于當(dāng)世。牛弘受到皇上的器重和贊許,不久授大將軍,官拜吏部尚書。在其任職期間,任人唯賢,“其選舉,先德行而后文才,務(wù)在審慎”。因此“所有進(jìn)用,多稱職”,朝野上下,為之佩服。
牛仙客:唐代宰相。仙客居相位,獨(dú)善其身,不久封幽國公,進(jìn)拜侍中,兼兵部尚書。天寶元年(742)七月卒,年68歲,贈尚書左丞。仙客在為官期間,以善于理財著名、“嗇事省用,倉庫積實(shí)”,是對他政績的評價,“為官清正,僅身無它”,又是對他人品的真實(shí)寫照。
牛僧孺:唐代宰相。牛弘之后代。元和三年(808),憲宗皇帝策試賢良方正。僧孺與李宗閔、皇甫三人在對策中,痛詆時政,一條一條指出宰相李吉甫失政之處,以方正敢言,名聞天下,但激怒了宰相李吉甫,久未重用。穆宗時議誰可任宰相時,穆宗第一個就提到僧孺。敬宗即位(825)后,又任僧孺為中書侍郎,銀青光祿大夫,加封奇章郡公,集賢殿大學(xué)士,兼修國史。僧孺為相時,政績較佳,他整頓綱紀(jì),清理刑獄。審治不法,朝野肅然。
牛興祖:元代官吏。晉寧襄陵(今山西省襄汾)人,歷中書省掾、刑部主事、工部主事,后擢大都兵馬指揮使,累官至云南行省參知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