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僧肇
《宗本義》從緣生無性談實相,《不真空論》從立處皆真談本體,《物不遷論》依即動即靜談體用一如,《般若無知論》談體用的關系,都是有所發揮而互相聯系之作。
——黃懺華《僧肇》
簡介
僧肇(公元384~414年),原姓張。僧肇是我國東晉著名僧人,是鳩摩羅什門下最杰出、最有影響的弟子之一,被譽為“法中龍象”、“解空第一”。東晉時代佛教哲學家。
人物小記
僧肇出身于一個貧困家庭,生活艱難,全靠給別人抄書過日子。他在繕寫的過程中,閱讀了大量的經史典籍,受益匪淺。當他讀到大乘佛教經典《維摩詰經》時,十分喜愛,認為該書指出了精神解脫的方向,于是出家當了和尚。當時佛經翻譯權威鳩摩羅什來到姑臧(今甘肅武威縣),僧肇不遠千里,前去拜師受學,深得賞識,成為“什門四哲”之一。從此他協助鳩摩羅什翻譯、注釋佛經,并撰寫了《般若無知論》、《物不遷論》、《不真空論》等重要論文。
主要思想
僧肇用中國語言文字介紹了佛教般若學空宗的思想以及與相對主義緊密相連的不著兩邊的否定方法,對于中國佛學思想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僧肇批評總結了佛教般若學各派,間接地批判總結了魏晉玄學的各種流派,促進了中國哲學思維的發展。但其哲學的最后歸宿是宗教神秘主義。
僧肇及其學說,受到后來歷代佛教學者的推崇。由于僧肇和鳩摩羅什對般若學“三論”的研討和弘揚,促進了三論學的興起,到隋代形成以“三論”為主要典據、以“諸法性空”為主要宗旨的三論宗。三論宗很推崇僧肇,以其學說為正系,常把他和鳩摩羅什并稱,有“什、肇山門”之語。此外,僧肇《不真空論》的萬物自虛等思想,為禪宗所徹底發揮。
僧肇的《不真空論》闡述了佛教宇宙觀,是僧肇全部佛教理論的思想基礎。論文批評了當時流行的關于性空的三種觀點,指出:“心無”宗只是無心于萬物,至于萬物是否為空,可以不管,實是對“有”的下定;“即色”宗只是以萬物沒有自體為空,而并不否認萬物本身的存在。這是對“空”、“有”都做相對的理解;“本無”宗以無為本,主張萬物和精神都是絕對的空。《不真空論》則主張把有與無兩方面統一起來:“欲言其有,有非真生(因緣所生);欲言其無,事象既形(顯示現象)。象形不即無,非真非實有。然則不真空義,顯于茲矣。”認為“有”是有其事象,“無”是無其自性。自性是假名,非事物本身所固有。事物依因緣而生,所以有是假有,假有故空。萬物非有非無,本無自性,假有不真,不真則空,謂之“不真空”。
《般若無知論》闡述佛教最高智慧般若無知與無相的性質。謂般若之能照,即在于無知;般若之所照,即在于無形。所謂無知、無相即“虛其心而實其照”。心不虛而有執取,能照就不周全,有所知就有所不知。“心”虛無所執取,由此而得的知即是“無知”。圣心無知,就能無所不知,不知之知謂之一切知。萬物雖有種種形象,但都是建立在自性空上的,由此而歸結為“無相”,照到“無相”,就與實際相符合而成為“無知”。所以是“虛不失照,照不失虛”。貫徹般若體用一如,知即不知的中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