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廖平
為學須善變,十年一大變,三年一小變,每變愈上,不可限量,所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者也。變不貴在枝葉,而貴在主宰,但修飾整齊無益也。若三年不變,已屬庸才;至十年不變,而更為棄才矣。然非苦心經營,力求上進者,固不能一變也。
——廖平《經話甲編》
簡介
廖平(公元1852~1932年),四川井研縣青陽鄉鹽井灣人(今四川樂山)。初名登廷,字旭陵,號四益;繼改字季平,改號四譯;晚年更號為六譯。清末今文經學家、思想家。
人物小記
廖平出身于貧困之家,父親曾為地主放牧,后靠賣茶水為生。廖平早年學習宋學和八股文,晝夜苦讀,成年后,仍勤學不倦。同治十年(1873年),補縣學生(秀才),三年后參加科試,受到四川學政張之洞獎掖,以學識拔之,入尊經書院,自經解與經學歷史省思經今古學。光緒五年(1879年),師從王闿運治今文經學,常就王闿運請業,每至深夜,尤重《春秋》,光緒七年(1881年),注《谷梁春秋》。光緒十一年(1885年),著《何氏公羊春秋續十論》,次年又著《何氏公羊春秋再續十論》。
光緒十二年(1886年),刊印《古學考》(本名《辟劉篇》)與《知圣篇》,康有為的作品《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皆受其影響,廖平多次指責康抄襲自己,康始終諱言莫深,不予表態。梁啟超承認其受廖平影響為“不可誣”。皮錫瑞也指出:“康學出于廖”。張之洞甚至認為康有為為廖平的嫡傳弟子。錢穆以為康有為剽竊廖平的著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寫道:“蓋長素《偽經考》一書,亦非自創,而特剽竊之于川人廖平?!鄙踔琳f“康門學說,尚是廖季平范圍”。但也有學者指出兩人是同時發明,沒有抄襲問題。
光緒十五年(1889年),廖平赴京應禮部春闈,中貢士。次年補殿試,名列二甲,賜進士出身。朝考三等,授知縣。以高堂親老,不欲遠出,改為龍安府儒學教授。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成都創辦《蜀學報》。宣統三年(1911年)擔任《鐵路月刊》主筆。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赴成都洽談出版事業,至樂山時,忽發大病,其子廖成勵將之抬回,半途卒于河坎場。章太炎撰寫《清故龍安府教授廖君墓志銘》。廖平之女廖幼平編有《廖季平年譜》。
主要思想
廖平治《春秋梁傳》、《春秋公羊傳》,功力很深。他的經學思想,自謂先后經過六變:初變分別今古文經;二變尊崇今文經學,貶抑古文經學;三變分大小二統,以《王制》為小統,是治理中國的;《周禮》為大統,是治理全世界的。這樣就消除了今古文經學的對立;四變分人學,天學。人學講六合以內的事,天學講六合之外的事。以《尚書》、《春秋》為人學二經,《詩經》、《易經》為天學二經;五變把天學、人學、大統、小統融合為一,撰《孔經哲學發微》,企圖建立一個無所不包的孔經哲學體系;六變闡發《詩經》、《易經》的天學哲理。學凡六變,所以他自號六譯老人。
廖平治經宗今文,深于《春秋》,善說禮。他以禮制區別今古文經。他曾說:“古今異同,端在制度、師說,不指文字?!彼謩e辨析今古文經,并提出古文諸經的辨偽,在經學和史學上有貢獻。他在尊今抑古期間寫的《知圣篇》、《辟劉篇》,對康有為的思想發生了直接影響??涤袨榈摹缎聦W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受到他這兩篇著作的啟發而作的。故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說:“有為早年,酷好《周禮》,嘗貫穴之,著《政學通議》。后見廖平所著書,乃盡棄其舊說。……有為之思想,受其影響,不可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