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是一種訣竅
“笨”是一種訣竅
季先生語錄:
德國書中的錯誤之少,是舉世聞名的。有的極為復雜的書竟能一個錯誤都沒有,連標點符號都包括在里面。讀過校樣的人都知道,能做到這一步,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德國人為什么能做到呢?他們并非都是超人的天才,他們比別人高出一頭的訣竅就在于他們的“笨”。我想改幾句中國古書上的話:德國人其智可及也,其笨(愚)不可及也。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習中,這是一種笨方法,縱然不是人見人愛的方法,但是卻是歷來為人們所采取并且推崇的古老方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許多人認為,將來人們無須再用那些死方法、笨方法去學習了,可以選擇更為靈活的、簡便的、快速的方法去學習。
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若要有個好壞之分,那笨方法與靈活的方法未必就能分出個決然的勝負來。拿找資料來說,現如今互聯網鑄就了信息時代,人們只要一上網,在百度或谷歌上搜索一下,就能找到許多資料,除此之外,各大電子圖書館、期刊網等,無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料庫。對比徒手去圖書館翻閱文獻、報紙雜志來說,這樣的方式是更為便捷、迅速的。但是,還應當看到,這樣得來的資料,很多時候會有訛誤。況且,隨著網絡流行語的盛行,許多資料,特別是古代的經典資料,饒有篡改的痕跡,這樣一來,要求真求實,還是笨方法更可靠。
所以說,笨方法未必就是不可取的。特別是在這個講究效率與速度的時代,更應當看到,于匆忙中放慢腳步,腳踏實地地去查證、去搜集資料,才能有“不折不扣”的收獲,否則,落下笑柄不說,更無法厚積薄發,還容易產生浮躁的學習心理,這是學習中的大忌。
當年在作博士論文的時候,季先生就深深體會到了笨方法的好處。當拿到博士論文的題目后,季先生用了三年的時間去搜集資料。這期間,他看了一百多種書刊,經過細心地整理,最終將資料有條理、有系統地寫成卡片,以便于自己的論文寫作。
當他終于寫好論文,并且成功拿到學位以后,學校還要求學生“論文需要從頭到尾認真核對,不但要核對從卡片上抄入論文的篇、章、字、句,而且要核對所有引用過的書籍、報刊和雜志”。
這對任何一個寫過學術論文的人來說,都是極為厭惡的事。何況季先生要核對的是三年來看的一百多種書刊上的資料,這是極為繁瑣的事,看似也是非常沒有必要的事,一句話,是很“笨”的方法,很死板的做法。但是季先生耐心去核對了,最后他的論文沒有發生任何錯誤。
晚年,季先生撰寫《糖史》時,他又用那種笨方法把《四庫全書》翻檢了個遍,然后準確無誤地記錄了所有有關蔗糖的史料。正是始終秉著這樣的一種做學問的態度,所以季先生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寫別人所不能寫,提出別人想不到的觀點。
這就是笨方法的意義之所在。事實上,我們可以說,“笨”是一種訣竅。通常大家對“笨”都嗤之以鼻,所以,都摒棄這樣的做法。但是,真正“逆道而行之”的人,是獲益匪淺的。季先生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證嗎?德國人秉著一絲不茍的態度采用“笨”方法,所以他們的書中難有錯誤,甚至沒有錯誤。學習中,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的時候,日日伏案找資料,確保每一份資料可靠無誤,精確到每個字都不出錯,“秉燭至深夜,警枕破黎明”,十九年里,從未松懈過。提筆寫《資治通鑒》的時候,司馬光才48歲,書寫成的時候,他已經是66歲的老人,可謂嘔心瀝血。
但,正是司馬遷利用“笨”這一訣竅,從一而終地寫下來,史學上才有了《資治通鑒》這部偉大的著作。
總而言之,“笨”未必就是不好的,“笨”也是一種訣竅。學習中,我們要勤奮,加之以“笨”這種訣竅,那么我們便可能收獲自己意想不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