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話可說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話可說
南懷瑾先生說:“一輩子跟著別人的屁股走,當然也就只能得到別人剩余的利益,永無出頭的一日。既然每個人的條件不同、能力不同,那么就更應該掌握自己的方向,開創自己的道路。”
由此可見,不應“人云亦云”,人生路上,我們要有自己的方向,走自己的路,而不是盲目地跟在別人身后。正如南先生所言,每個人的能力和條件是有差別的,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不論如何,我們無法否認的一點是,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光芒和優點,因此,孔子早在幾千年前會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不斷地摸索,去尋找自己的優點和光芒,發現自己的天賦所在,進而尋找適合自己,并且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這樣一來,在茫茫人海中,我們才能獨具慧眼,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來。否則,將可能使自己的人生始終籠罩在別人的陰影里,進而陷入僵局。
眾所周知,南先生一生是非常傳奇的。比如,南先生參禪悟道,但是他并沒有選擇遁入空門的方式,沒有出家為僧,甚至沒有選擇戒葷戒酒。這是讓很多人費解的事,但是南先生在佛學上的成就又是眾人無法企及的。總之,盡管南先生潛修佛學的方式很特別,他選擇了自己的方向,但是,他又做到了讓眾人沒有閑話可以說。他有自己堅持的方向,但又并非特立獨行,以孤傲自居。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南先生在《論語別裁》中指出,孔子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官也和做人一樣,做人不要太走極端,不能表現得過于特立獨行。做任何事情都要合乎“禮儀”,有合適的言行舉止,否則“斯害也已”。其實,這正是孔子的“中庸思想”的表現。聯系我們的“永不言棄”和“堅持自己的方向”,也是非常有參考價值的。
凡事過猶不及,物極必反。縱然人與人之間的能力、條件以及理想有許多的區別,我們需要走自己的路,但是,我們也不能隨性地毫無顧忌地接著就說:“讓別人說去吧。”顯而易見,“攻乎異端”無異于“槍打出頭鳥”。俗話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實上,很多時候,煩惱都是自找的,與別人和外界沒有多大的關系。因此,縱然要堅持自己的方向,要做自己,但還是不能過于特立獨行,遺世獨立。要走自己的路,也要適可而止,獨特到別人沒話說即可。
《莊子》中講述了這樣一段故事:有一只獼猴,它非常喜歡表現自己,處處都搶風頭,刻意表現得與眾不同。一天,吳王乘船游玩長江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這座獼猴山,看見獼猴群聚在一起,嬉戲玩鬧得非常歡快。于是吳王便下令讓船靠岸,登上了獼猴山。
眾猴看到吳王及其隨身護衛上山來,便立即一哄而散。但是,那只平日里愛表現自己的獼猴卻沒有走,它故意在吳王面前表現自己,手舞足蹈個不停,一會兒在地上旋轉著,一會兒又爬上樹,牽著樹藤蕩秋千。吳王見它太折騰,很討厭,于是命人取來弓箭,一箭把獼猴射死了。
這就是過于特立獨行而產生的后果。縱然獼猴有自己獨特的一面,但是,它走自己的路,走得過火了,最后招致吳王的嫌厭,死于非命。
生活中,我們應當引以為戒,我們要有自己獨特的方向和目標,但是,不可走“異端”,要有所堅持,并且要堅持,但是又不能不計后果地我行我素。我行我素,一時可能看似很風光,但長時間下去,必然會吃大虧。
眾所周知,南先生一生有眾多為官的機會,但是南先生都堅持走自己學問路線,縱然如此,他也沒有因此而表現得非常決絕,如與為官者勢不兩立。相反,南先生總是以恰當的理由成功地說服那些勸說其為官的人,以說服他們給自己自由的空間和時間一心一意地鉆研學問。
人生苦短,我們要做一個有成就的自己,就不能一輩子跟在別人的屁股后走,跟在別人背后只能拾取別人不屑一顧的微小利益,像個落魄的拾荒者。相反,我們應該開辟自己的人生坦途,而在這一點上,我們又得注意,不能做一個過于特立獨行的人。一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話可說。這樣一來,我們才不枉來到人間,轟轟烈烈卻又瀟灑地走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