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化國學經典解讀
正
『正』者,不偏斜。古代詞語『正月』即『基準月』、『一月』。『七正』即日月五星,們都是標準時間指示者,是天然的標準報時器。
正心修身是儒家的重要課題。《大學》:『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屬于『修心』的范疇。物、致知是『內圣』的第一階,即『明本性』;誠意正心是『內圣』的第二階,即『堅心』;修身是『內圣』的第三階,即『行圣道』。其中格物、致知是內圣的基礎階段,『破心中賊』的階段;修身是『內圣』的發揮階段,也就是將『破心中賊』的成果發于外在行動的階段。誠意、正心則是連接『基礎階段』與『發揮階段』的重要保障。
57
【解讀】
對于一個普通人,且不論治國、平天下,然而修身、齊家卻是實實在在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這是一個人內在德智修養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心不正則行為必然褊狹。心正,然文質彬彬、身心完美,才能自覺律己。
保持心正必須堅持學習。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學習乃是固本強基之舉,不僅可以增長知識、增長才干,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強鑒別力,提高免疫力。通過學習、感悟,可以體認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的智慧;通過學習、研究,可以獲得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的知識。感悟研究萬事萬物,可以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提升智慧,然后效法萬事萬物的自然存在而使心意真誠,心意真誠則思想端正,德智修養也就日漸形成、發展和完善了。
【原文】
欲修其身者,先正①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②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③在格物④。
——出自《禮記·大學》
【注釋】
①正:端正。
②誠:使之誠,使動用法。
③致知:獲得知識。
④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譯文】
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58
【解讀】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三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聯結“內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內修”項目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后面的“外治”項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把生命的歷程鋪設在這一階梯之上。它鑄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仍然在我們身上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①;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出自《禮記·大學》
【注釋】
①身修:修養品性。
【譯文】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59
【解讀】
這是孔子關于君臣關系和上下級關系的至理名言。我國古語里有“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等說法,都是說只要上面做得正、行得正,以身作則,下面政治風氣、社會風氣就自然良好。東漢光武帝時,陰皇后“在位恭儉,少嗜玩”,影響到下一朝,她的兒媳馬皇后也常在宮中穿粗布袍服,不加花邊,不講排場。她們認為,作為一國之后,就應“以身率下”。結果東漢初年整個宮廷生活簡樸,沒有出現腐敗奢侈現象。唐太宗在位時,也有“若安百姓,必須先正其身”的思想,所以上下一心,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太平景象。
【原文】
其身正①,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自《論語·子路》
【注釋】
①正:端正。
【譯文】
領導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下屬也會跟著行動起來;如果領導自身不端正,下屬是不會服從的。
60
【解讀】
孔子在這里談論的是為學所該有的精神與態度。“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雖看似安于貧窮的行為,但其原因并非安貧,而是樂道。而其所樂的是何道呢?這所樂之道有二:一是因為其志在學習及其所帶來的樂趣,所以無暇顧及追求物質上的安飽,亦即《論語·學而》篇首章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之意;二是因為不取不合義的利,故樂自義來。除此之外,“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亦還有一層較為消極的意義即是:注重追求物質上的安飽,便容易因陷于物欲而失其應有的向學之志。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出自《論語·學而》
【注釋】
①安:舒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處不求舒適,勤勉做事而說話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