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究竟為了啥
讀書,究竟為了啥
南懷瑾先生認為,現在是精神病開始的時代。此言一出,大有當年魯迅慨嘆中國命運的沉重。南先生之所以會發出這樣的慨嘆,還得歸因于他對當今教育與讀書目的的看法。
用南先生的話來說,“今天編的教科書,在我看來,講句不好聽的話,不屑一看。這個教育怎么辦?尤其看到現在的小孩子們,書包背得很重,大家的目的,都是考試”。換句話說,現在教育的目的是考試,讀書的目的也是考試。好像讀書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考試;而教育本身也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考試。
事實上,在應試教育成長起來的我們,是深有感觸的。我們小學讀的書,到了中學沒有多少用了;中學讀的書,到了大學便沒多少用了;而大學讀的書,走上社會能用上的也不多,留學的時候能用上的就更少了。十多年下來,最后我們自己也不曉得讀書讀的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讀書究竟是為了什么。
因此,南先生提出了“讀書無用論”。
為什么南先生會提出讀書無用論?
他曾說過這樣一種現象:很多人在讀完書以后并未給自己的家鄉作出一點貢獻。他指出,很多鄉下的為人父母者在辛辛苦苦地培養一個孩子讀書,孩子考上大學后就去城市了,再也不說回鄉貢獻了。對此,南先生甚至說:“我主張大教授大學者統統回鄉去教小學。否則,這個國家不得了,知識越普及學問越沒有了,社會越空虛了,農村破產,沒有人才,這不是讀書無用論嗎?”
的確如此,在當今社會,這樣的情況我們甚至已經司空見慣了。很多人把讀書當成是上天拋給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的一條繩索,于是緊緊抓住。毋庸置疑,從這一點出發,這是沒有錯的。可是,讀完書,改變命運之后呢,便是遠走高飛。俗話說,吃水不忘打井人。有的人卻不這樣,改變命運之后卻不記得回報自己的家鄉,這是非常令人寒心的事。更有甚者,讀了書,讀完了書,便都蜂擁奔向城市,絲毫不考慮需要他的地方。在人才結構上,農村與城市形成兩極分化。如此一來,窮的地方總是窮,富的地方卻早已飽和。這種畸形的人才分布對社會的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南先生還指出:“第二,書讀多了的人,什么都不肯做。然后游手好閑,專門吹牛,實際上一點事都做不好。尤其,女孩子們書讀多了,嫁人都困難。因為一定要嫁一個比自己學問好,比自己高一點的,實際上,學問好的人不多啊!”
基于以上兩點原因,所以南先生不得不違心地說:“讀書無用啊!”
可是,還是有千千萬萬人在讀書,國家的發展也離不開教育。若要避免淪為考試的奴隸,要讀書,我們就必須明確,讀書,究竟是為了什么?
《論語》中有句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意思,用南先生的話來說,是:“古代讀書人為自己的興趣讀書。現在讀書不同了,為別人讀書,為家庭讀書,為父母讀書,為社會讀書,為求職業而讀書;這個差得很遠了。”
作為一代國學大家,南先生痛心地問道:現在的孩子,讀書是為了什么?好像是為了榮譽,為了一紙文憑,那也是‘今之學者為人’,是為別人讀書,不是為自己讀書。
確實,很多人之所以讀書,是迫于無奈。自己本身可能對讀書沒有任何興趣。可是,在父母、家庭、社會的壓力之下,不得不裝模作樣捧起書本啃一啃,讀一讀。這與出于自己的興趣、喜好而專心致志讀書是截然不同的。
那么,讀書能否有一個更為明智的目標,除了考試、學位,除了為了實現別人的期望?《朱子治家格言》中講出了中國古人讀書的目的——讀書志在圣賢。對此,南先生解釋為:讀書的目的是準備做堯舜,學大禹王一樣,建設國家。
這是非常神圣和高遠的目標。事實上,我們讀書,應該是讀一種氣節,長一股浩瀚之氣。假如我們是一棵樹苗,那么書就是甘霖,是雨露,是陽光,是氧氣。
南先生慨嘆“讀書無用”,其真實目的是教我們問清自己讀書的真正目的。仔細一思考,我們不難發現,我們之所以要學習,要讀書,不是純粹地為了別人而讀書,不是為了拿到學位而讀書,不是為了通過考試而讀書,而是為了自己而讀書,通過讀書而明理、明志,而理論聯系實際,回報社會,建設祖國。
這才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