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鈷鉧潭記
鈷鉧潭記
鈷鉧潭記
【原文】
鈷鉧潭[140]在西山西。其始蓋冉水[141]自南奔注,抵山石,屈[142]折東流。其顛委勢峻[143],蕩擊益暴[144],嚙其涯[145],故旁廣而中深,畢至石乃止。流沫成輪[146],然后徐[147]行,其清而平者且十畝余,有樹環焉,有泉懸焉[148]。
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游也[149],一旦款門[150]來告曰:不勝官租、私券之委積[151],既芟山[152]而更居[153],愿以潭上田貿財以緩禍[154]。予樂而如其言。則崇其臺[155],延其檻[156],行其泉,于高者而墜之潭[157],有聲潀然[158]。尤與中秋觀月為宜[159],于以見天之高氣之迥[160]。
孰使予樂居夷[161]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
【注釋】
[140]鈷鉧(gǔ mǔ)潭:形狀像熨斗的水潭。也有學者認為鈷鉧是釜鍋。鈷鉧,熨斗。
[141]冉水:即冉溪,又稱染溪。
[142]屈:通“曲”,彎曲。
[143]其顛委勢峻:其,指冉水的源頭。顛委,首尾,這里指上游和下游。勢峻,水勢峻急。
[144]蕩擊:猛烈沖擊。益暴:更加暴怒。
[145]嚙(niè)其涯:嚙,咬。涯:邊沿。這里指侵蝕著岸邊。
[146]輪:車輪般的漩渦。
[147]徐:慢慢地。
[148]有樹環焉,有泉懸焉:環:環繞。焉:在那里。兼指代詞。懸:自高處而下。有樹環繞在潭上,有泉水從高處流入潭里。
[149]以余之亟(qì)游:以:因為。余:我。亟:經常,多次。因為我經常去游玩。
[150]款門:敲門。
[151]不勝官租、私券之委積:承受不了官家租稅和私人債務的重壓。不勝,承擔不了。券,債務的借據。委積,累積的壓力。
[152]芟(shān)山:割草開山。芟,割草。
[153]更居:搬遷居住的地方。
[154]貿財以緩禍:這里指解救稅債之災難。貿財,以物變賣換錢。緩禍,緩解目前災難。
[155]崇其臺:加高潭邊的臺沿。崇,加高。其,指示代詞,這里指潭。
[156]延其檻:延長那里的欄桿。延,加長。檻,欄桿。
[157]行其泉于高者墜之潭:引導那些高處的泉水,使之墜落到潭里。
[158]潨(cóng)然:水聲淙淙的樣子。
[159]尤與中秋觀月為宜:尤其是在中秋晚上賞月更為適合。
[160]于以見天之高、氣之迥:在這里可以看見天空的高遠,感受到空氣的清爽。于以:于此,在這里行。迥:遼遠。
[161]居夷:住在夷人地區。
【譯文】
鈷鉧潭,在西山的西面。鈷鉧潭水由冉水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東流去;潭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勢湍急,撞擊更加激蕩,侵蝕鈷鉧潭的潭岸邊,潭邊廣闊而中間水深,水流沖蕩到山石才停止。水流形成車輪般的漩渦,然后才緩緩而流。潭水清澈而平緩的地方十畝有余,鈷鉧潭四周有樹木環繞,有瀑布垂懸而下。
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來游玩,一天早晨敲門來告訴我:“(因為)無法負擔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債,(沒辦法),想在山上鋤草開荒,搬遷到山上去住,愿意賣掉潭上的田,暫時緩解一下債務重擔。”
我很高興答應了他的請求。我就加高臺面,延伸欄桿,疏導高處的泉水使泉水墜落入潭中,發出了悅耳的聲音。特別是到了中秋時節賞月更為合適,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視野更加遼遠。
是什么使我樂于住在這夷人地區而忘掉故土?難道不是因為這鈷鉧潭?
【解析】
本文是柳宗元在永州寫的九篇山水游記的第二篇。文章中,作者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寫了鈷鉧潭清逸秀澈,幽靜明麗的景色。文章借寫潭景,揭時弊,寄憂情,托怨意,筆調含蘊,委婉自然。開篇狀潭之形成,聲、色、形、神之中隱含一個“樂”字;接著寫自己“亟游”于此,尋“樂”之情留于言外。當居者款門來告,貿田更居時,作者“樂而如其言”,最后又能“孰使予樂居夷者而忘故土”作結,結構整飭,渾然一體。作者“樂”中含憂之情貫穿首尾,或明述,或暗隱,心如天高氣迥,清遠空曠,形似樂極,實則凄盡,酣暢淋漓,別具風韻。文章簡練潔凈,言辭樸實準確,與《始得西山宴游記》的鋪陳渲染、形凝神化,恰成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