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周敦頤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周敦頤
簡介
周敦頤(公元1017~1073年),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余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于舂陵,乃得圣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學傳》將周子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
人物小記
周敦頤曾為朝廷命官,他辦案公平,不畏權貴,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囚犯罪不當死,但轉運使王逵卻打算處死他。王逵是朝廷信任的酷吏,兇悍一時,眾人不敢與之爭辯。這時,恰逢周敦頤到任,他獨身前往,與王逵爭辯。王逵不聽,周敦頤大怒,摔掉手版,憤然說道:“如此尚可仕乎?”言罷,要棄官歸家。
周敦頤為官期間,不辭勞苦,四方巡行視察,親自提點刑獄,勘正錯案,以洗冤澤物為己任,被廣東百姓譽為清官。
因為積勞成疾,周敦頤晚年辭官歸家。在廬山蓮花峰下養病,他的住所四周,塘澤相連,山清水秀。清澈的水面上,朵朵蓮花,渲染昂首;片片蓮花,孤傲超然。周敦頤喜愛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風格,因而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愛蓮說》,來表達自己秉直不阿的性格,寧折不屈的骨氣。
主要思想
周敦頤是宋代哲學家,是理學的奠基者。周敦頤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思想,也曾受道教、佛教思想的影響,他的《太極圖說》,與道士陳摶的《先天圖》有密切關系。
在《太極圖說》中,周敦頤認為“無極”和“太極”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陰陽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生成萬物,萬物變化無窮,但都是陰陽二氣和五行相互作用的結果。
在周敦頤的倫理思想中,“誠”是主要范疇。他認為,“誠”是由“本極”派生出的陽氣的體現,是“純粹至善”的,因而以“誠”為內容隱人類本然之性亦是善的。他宣稱“誠”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把封建道德看做是人性固有的。但他又認為,“純粹至善”的本然之性,由于受到物欲的誘惑,環境的影響,剛柔不能適得其“中”,因而產生惡。由此,他提出“主靜”、“無欲”的道德修養論,認為人們通過學習和修養,能夠“自易其惡”,恢復善性,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不違背封建的仁義禮智,從而建立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封建人倫關系。他的存“誠”、“無欲”的人性論和禁欲主義,對程朱學派“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
周敦頤哲學思想的特點是,吸收了佛、道學說,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宇宙觀,便于理學更加有力地同佛、道進行斗爭。他把自然觀、認識論、思想方法以及倫理道德等等組織成為一個有機的哲學體系,比以前的儒家學說更加精細和富于理論色彩。周敦頤的哲學具有時代的特色,在宋、元、明、清的理學中占有較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