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佛教——“大乘”、“小乘”之分》賞析
佛教——“大乘”、“小乘”之分
【點睛之筆】
最初的佛教并沒有小乘、大乘之分。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出現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以普度眾生為宗旨,故稱“大乘”,將以前的原始、部派佛教稱為“小乘”。
【經典解讀】
“小乘”的意思是狹小的車乘,指運載狹劣之根基以達小果的教法。大乘佛教認為小乘的教法只注重使自己覺悟和解脫,最終也只能修成“羅漢”,而大乘佛教則不同,它不但注重自己的覺悟,還能普度眾生,最后修行果報也是最高的“佛陀”。小乘佛教只承認早期結集形成的經典《阿含經》是佛經,對后出的大乘經典,如《阿彌陀經》、《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等,一概不承認。
二者的不同之處還有小乘主張“我空法有”,大乘認為“人法兩空”;小乘認為釋迦牟尼是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則尊釋迦牟尼為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陀;小乘認為涅槃是“灰身滅智”,即滅除肉體和精神,不再有來生,大乘認為涅槃是“常、樂、我、凈”。
如今佛教已經不再用大、小乘的名稱區分,而稱其為南傳上座部佛教或巴利語系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