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憾有時也是一種機遇
缺憾有時也是一種機遇
季先生語錄:
我認為,“機遇”(在一般人嘴里可能叫做“命運”)是無法否認的。一個人一輩子做事,讀書,不管是干什么,其中都有“機遇”的成分。
人并非生來就什么都有,也不是生來就什么都沒有。同樣,人生不會因為個人自身的努力而變得圓滿無缺,也不會因為無所事事而自動完滿。誠如季先生所言:不完滿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是,人這一生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而改變的。具體地說,如果人生是一個圓,那么這個圓中的缺口會因為個人的努力與付出而減少。總而言之,命運可以改變,哪怕是缺憾,也可以當做是機遇來加以利用。只要積極去行動,任何時候都存在轉(zhuǎn)機。
季先生將成功描述為天資、勤奮與機會之和。由此可見,成功的人生少不了機遇。
季先生說:“談到機遇,往往為人所忽視。它其實是存在的,而且有時候影響極大。”如果將人生比作一條路,那么機遇就是這條路上的岔口,而通過這些岔口,人的一生則可能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若是沒有機遇,那就算天資再高,再勤奮,可能還是無法擁有成功的人生。季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大起大落”,除此之外,還是坎坷不堪的。但是,讓人佩服的是,季先生并不因人生中的缺憾而沉淪,相反,他善于在缺憾中尋找或是抓住機遇。
季先生小時候家里很窮,他童年的伙伴評價說“你家連貧農(nóng)都算不上”。在這樣的條件下,連飯都吃不飽,何況是上學?但是,季先生在濟南有個“九叔”,叔叔家境較好,而且膝下無子。因此,季先生離開家鄉(xiāng),被“九叔”接到濟南,并開始讀書。
由于家境貧寒致使少小離家,可以說是人生的一種缺憾,但是季先生卻并未在這種境況下消沉,而是很好地利用了這次機會勤學奮起,從而為季先生后來的成就奠定了基礎(chǔ)。可以說,這是季先生人生中因缺憾而得到的第一大機遇。
后來季先生報考清華與北大,同時被錄取,但是季先生選擇了清華。大學一畢業(yè),“立即失業(yè)”,最后季先生回濟南教了一年書。這時候,清華正在與德國交換留學研究生。這對大學期間主修德文的季先生來說,又是一個“絕處逢生”的大好機遇。用季先生自己的話來說:“如果清華不派我到德國去留學,則我的一生完全不會像現(xiàn)在這個樣子。”
而留德期間,本來留學的期限是兩年,但是由于日本的侵華戰(zhàn)爭,季先生被迫滯留在德國。表面看來,“有家(國)不能回”是一場災(zāi)難,亦是人生中的一種莫大的缺憾。但是客觀上正因為這樣的滯留,他才得以繼續(xù)留在德國深造,在學術(shù)上更加精益求精。后來的事實也有力地表明,季先生后來的成就離不開他滯留在德國的十年苦讀。而這,可以說,又是季先生因缺憾而得到的另外一個機遇。
……
談到機遇,季先生常說:“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如果‘機遇’不垂青,我至今還恐怕是一個識字不多的貧農(nóng),也許早已離開了世界。”
雖然季先生將自己的一些成就歸功于是機遇的垂青,但是我們應(yīng)該知道,機遇并不會垂青所有的人,季先生之所以有幸成為機遇的寵兒,是跟其善于把握機遇密切相關(guān)的,即使是在很多人看來是痛苦和災(zāi)難的境遇下,季先生也能夠?qū)⑦@種不利的情況很好地利用起來。因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缺憾有時的確是一種機遇。只要你能夠擦亮眼,敞開心,就能夠利用這缺憾中隱藏的機遇,讓自己曾經(jīng)的和正在經(jīng)歷的人生缺憾也變得有意義,讓自己今后的人生少一些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