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輝《龍洞嘆》
龍洞位于濟南市東南部,東連白云山,西接禹登山,南冠城墻嶺,北望龍奧大廈、東荷西柳,形成一片群山環繞的秀麗景區。面對著蒼翠明麗的龍洞群山,我不時抒發感慨,產生了吟詩的沖動。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一帶群山,山勢奇絕,密林深淵,歷史豐盈,素以龍洞寺(又名壽圣院)祈雨靈驗而聞名遐邇。傳說當年孽龍作惡,禹發神威,力縛蒼龍,只余龍洞供后人猜測評說。龍洞其實分東、西兩洞。東龍洞生于絕壁,無法攀緣,游人只能望洞興嘆;西龍洞貫穿山脈,綿延幾百米,考驗人的膽識與耐力。當地百姓確信龍洞腹地在春秋戰國時期為古戰場。這里曾挖出過不少古代兵器,最多的是青銅箭頭,而且,最初此地名為“甗”,由北向南望去,白云山、城墻嶺和禹登山酷似“甗”的三根“腿”, 整個山勢周圍高,中間低,又酷似“甗”的上半部分“甑”。從地質學上看,這里屬喀斯特地貌發育區,水平分布的各個地質時期的巖層,經水流長期沖刷、風化侵蝕,造成“上大下小”的山勢,加上峭壁林立,洞深水長,易守難攻,作為濟南市東南部的天然屏障,當之無愧。除此之外,老君崖下老君井,太上老君曾于此煉丹成仙;鳳凰臺上棲鳳凰,鳳鳴群山吸引百鳥來歸;鷲棲巖上報恩塔,觀音靈圣佑眾生;錦屏巖間翠柏懸生,荊榆點灑,錦屏春曉現勝景。坊間故事傳達期望給人幻想,自有其存在的依據;正史官語隱著目的帶著功利,自可追溯其流宗;而龍洞的美無功利無目的,所以它是真美。
山如果沒有水,就少了靈性。龍洞山內泉眼密布,濟南七十二名泉,此地就有八處,尤以露華泉、一指泉、白云泉、懸珠泉最為奇特。佛峪般若寺遺址石壁上有隋唐摩崖造像,泉從石壁上泄出,如同漱玉,稱“露華泉”,因泉水甘美如同乳香,也稱“乳肖泉”;一指泉在龍洞圣壽院遺址西側,泉池呈方井形,深約5米,常年不涸;白云泉在白云山主峰東北向山梁西側陡崖下,陡崖高約15米,下部凹進,呈石窟狀,泉自窟穴中流出,匯為面積約1平方米的石砌小池,池內青藻飄動,水清碧透,久旱不竭;懸珠泉在龍洞洞口石壁上,水珠自石壁滲出,滑滾下落,故稱“懸珠泉”。據說這里的泉水和濟南市區內奔涌的黑虎泉相通,曾有人把麥糠撒入山泉,三天后,在黑虎泉發現了類似的麥糠。我沒有驗證過,不知是真是假。
水是山的血脈,樹是山的彩妝,山沒了樹,就像人赤身相見。龍洞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是真正的天然氧吧。去年仲夏,天氣炎熱,我們全家去林中避暑,初始,登山爬峰,燥熱難耐,到達觀景臺,已然涼風習習,松柏蔽日。從一線天拾天梯而下,到達谷底,更覺涼爽透頂。泉水叮咚,林木蔥蘢,其中不乏杜仲、黃櫨、銀杏等名貴樹種,更有一些不知名的松、楊、槐、柳。于我而言,最美的莫過于桑葚、野山楂、覆盆子、野李子和山葡萄。雖然已過季節,仍有幾顆懸在枝丫,費勁摘了幾個,放在口中,甘甜清香,豈是市場上大棚里的味道可比。如今生活富裕,四季水果蔬菜隨處可見,但是卻怎么也咂不出原來的味道。有次,先生給我買了幾個蘋果大小的棗子,說是極香極脆極貴的,我嘗了一口,非棗非杏非甜非酸,淡淡的說不出什么味道。水果進了大棚,失去了原汁原味;蔬菜進了暖箱,沒有了原模原樣,也許營養是一樣的,吃起來,感覺總不如小時候的濃郁芬芳,而在山中,我卻著實過了一把嘴癮。同小區的友人送我一把野韭菜,說是山上想吃啥有啥,她沒事就往山上跑,挖的野菜吃不了,我把野韭菜做成饸子,一家人吃得滿口留香。
在濟南,想品味山水風情自然魅力,該來龍洞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