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權(quán)》姓起源
403 權(quán)
403 權(quán)
【尋根溯源】
權姓主要有兩種來源。一是源自子姓。商王武丁的后裔受封于權,建立權國,后被楚武王所滅,權國遷至那處(今湖北省荊門),不久又為巴國所滅。權國的貴族子孫以國名為姓,乃成權氏。二是源自羋姓。楚武王滅權國后,改權國為縣,令公族斗緡為權縣尹。后來斗緡率領權國遺民謀反,失敗后被殺。斗緡的后人以邑名權為姓。
【變遷分布】
早期在河南、湖北活動。漢唐之間,向北擴散至河間郡(今河北雄縣),向西遷移到天水郡(今屬甘肅),在天水形成名門望族。宋代以來,權氏數量不多,在河北、河南、湖北、江蘇、江西等地有分布。
【名人薈萃】
權會:北朝齊臣。河間鄚(河北任丘)人。家貧好學,精通諸經。仕齊,初為四門博士。德高學博,拜師求學者甚眾。
權德輿:唐代大臣、文學家。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后徙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官至刑部尚書。卒謚文,后人稱為權文公。權德輿仕宦顯達,并以文章著稱,為中唐臺閣體的重要作家。
權懷恩:唐代大臣。京兆萬年(陜西西安)人。高宗時為萬年縣令,賞罰分明。《舊唐書》稱其“為政清肅”。高宗稱之為“良吏”。歷任慶、菜、衛、邢、宋五州刺史;后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至死。
權謹:明代大臣、孝子。徐州(今江蘇徐州)人。他是載入《明史》的“孝義”典范人物,曾歷光祿署丞,文華殿大學士(宰相),后又任通政司右參議。十歲喪父,哀痛甚至哭死過去。母親九十歲去世,他在墓旁筑廬,守孝三年。明仁宗時因孝行官文華殿大學士,他要辭去,明仁宗說:“朕提升你,要給天下為人子樹個典范,其他事對你不苛求。”明仁宗皇帝當年明令群臣要效仿權謹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