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的中庸之道
職場中的中庸之道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边@是“中庸”一詞的出處。
現代學者對于“中庸”的解釋不一。因此,有的人推崇中庸之道;而有的人,則嚴厲批判中庸之道。對于有的解釋,南懷瑾先生批評道:“現在也有很知名的學人寫了文章,說中庸就是馬馬虎虎的意思。他曲解說,張三說對,李四說不對,而王五說對與不對沒有關系,就中庸吧!這位學者竟如此解釋中庸,他們這些人對于中庸是什么,自己都沒有好好的研究?!?/p>
那么,所謂的“中庸”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對此,南先生說,我們現在說中庸,就是能夠中和的中庸之作用。我們中國文化中《易經》的道理,是說天下的事物,天下的人物,隨時隨地在變,每秒鐘都在變,沒有不變的事。如何能適應這個變,如何能領導這個變,這是學問的中心。同時《易經》告訴我們,變是對立的變,任何一件事都是相對立的,有正面必有反面,有好必有壞,你說對的,同時也就產生了不對的。一切都是相對的,在這個相對的中間,有一個中和的道理。
由此可見,“中庸”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之意。
在《論語·先進》中,子貢問孔子:“師與商也孰賢?”孔子說:“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歟?”子曰:“過猶不及?!边@里的“過猶不及”所強調的就是要采取中庸之道,即南先生所解釋的“中和”,好比一根平衡木,不走任何一個極端,而是占據中央的位置。這與一般人所認為的中庸之道是“和稀泥”、缺乏原則性的妥協式的折中主義是截然不同的。
對于孔子的中庸之道,南先生進一步解釋道:“孔子是說兩方面有不同的意見,如果有最高的領導德業的人,使它能夠中和,各保留其對的一面,各舍棄其不對的一面,那就對了。那才是‘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同時感嘆說:‘民鮮久矣。’”與此同時,南先生感慨道:“一般的人,很少能夠善于運用中和之道,大家走的多半都是偏鋒?!?/p>
走偏鋒的后果可想而知,要么悶頭走進死胡同,卻依然不見棺材不掉淚;要么走得茫然,最后失去方向,不知所向。而涉及人際關系,走偏鋒的后果更是不堪設想。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現象我們也是屢見不鮮的。比如,有的時候,可能總是和某個人針鋒相對,處處為敵。久而久之,可能某天便因為這個極端而吃虧。
無可辯駁,走偏鋒和極端是一個要追求成功的人必須要規避的,不僅在生活中是這樣,在職場中更是如此。
毋庸置疑,中庸之道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更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原則和方法。職場中,我們經常會陷入兩難的選擇。
比如,作為一個領導,當你要帶領大家作某種選擇的時候,恰好你最中意的兩名下屬的意見是截然相反的。那么在這樣的兩難困境中,綜合各方面的權衡與考慮,你該做出什么樣的抉擇呢?
誠如南先生所說的,有最高的領導德業的人,能夠使它中和,各保留其對的一面,各舍棄其不對的一面。這就需要運用中庸之道,而不是走極端,走偏鋒。
又如,在與同事相處的過程中,不論是工作上的合作,還是日常的人際關系的維持,若是身邊正好有兩個同事處處針鋒相對,相互之間老死不相往來。如果又恰好碰上需要你們三個人通力合作完成某項任務的情況,你該如何處理與兩個同事之間的關系,竭力完成工作任務呢?
有人可能會說,既然他們倆合不來,那就自己完成這個任務好了,何必卷入他們的旋渦中?毋庸置疑,這是一個極端。或者,可能索性加入某一方,與另一方為敵,這又是另一個極端。事實上,要真正處理好這種復雜的關系,以高效地完成任務,那也必須采取中庸之道,使二者能暫且摒棄前嫌,通力合作,甚至化干戈為玉帛。
實際上,中庸就是一種平衡的藝術。恰好不偏不倚可能難以實現,但是少有偏頗,盡力達成一致是可以實現的。在職場中,若想打造和諧的職場關系,不論是上司還是普通員工,都應該善于運用中庸之道去平衡分歧。讓每個人都有事可做,有友可交。讓公司或者一個團體成為一個大家庭,讓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通力合作。這也正是中庸之道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