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我國古代有醫院嗎》賞析
我國古代有醫院嗎
【點睛之筆】
中國類似醫院的組織最遲在漢朝元始二年(2)就已經有了。據《漢書》記載,西漢末期,黃河一帶爆發瘟疫,百姓染疾而死者無數。漢平帝劉衎下令在地方鄉縣建造房屋,內置各種急需必備藥品,并配置醫生,這也許可以被看做是我國的第一批公立臨時醫院。
【經典解讀】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齊永明九年(491),吳興一帶洪水泛濫導致疫病流行,竟陵的王蕭貢獻出自己的住宅,來設醫置藥、收養貧病,這可能是中國最早形式的私立慈善醫院。
隋唐時期已經初步形成具有一定收容能力、并有相應科學管理制度的醫院,如在唐武宗年間,丞相李德裕就曾倡導成立“病坊”。
到了宋代,醫院門類、功能日益齊全,如出現較早的“福田院”,以佛家在世間有“三佛(福)田”之說命名,便是用來收養年邁者、殘疾人,以及乞丐的官辦慈善性質醫院。北宋末年,各地陸續設立了為貧困病人治療的“安濟坊”,它們都帶有慈善救濟色彩。南宋時,很多地方設置了供患病旅客修養的“養濟院”。
明、清兩代出現了主要為皇室服務的“太醫院”,分設院使、院判、御醫吏目、醫士、醫員等職別。至于下屬的醫院,仍通稱“病坊”。另外,清代的醫院開始出現了乳母、女使等職稱,其作用可能大致相當于現在的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