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思語》陳風波散文賞析
快與慢的辯證法
早就想去古城西安了。
春夏之交,我有幸走進與小雁塔有著一墻之隔的西安政治學院學習進修,圓了一個多年的夢想。
一踏進這座千年古城,我便一頭撲進這座彌漫著秦風、漢韻和大唐盛歌的古城懷抱,急不可耐地走近它、了解它、融入它。
放下行李,安頓下來,已是日暮時分。來不及吃飯,便想去登上古城墻,夜游長安城。聽說古城南門距離我就讀的學院僅有三四站地之遙,步行也就二十來分鐘,但為了以最快的速度一睹古城墻的雄姿,出門便打上一輛出租車:“師傅,去古城墻南門。”
出租車司機六十多歲,操一口地道的陜西口音:“后生,你是來旅游的?”我心不在焉地說:“來上學的,今天下午剛到,特想去看看古城墻。”
“到城墻南門才兩三站地,這么近的路還打車?”他的微笑讓我費解。“這不是心里著急,想快點看到古城墻嘛!”
出租車師傅依然微笑著說:“我問你一個問題,你說到古城墻這段路,是坐車近呢,還是步行近?它們哪個更快?”我感到有點兒莫名其妙:“當然是坐車近,速度快了。”
“你錯了,我們許多人都在追求‘快’,而不愿意‘慢’。往往忽視了一個最簡單的辯證法:有些事過于求‘快’,就‘慢’了;‘慢’下來,就‘快’了。”見我一頭霧水,出租車師傅接著說:“俺們這座長安城,是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的古都,是絲綢之路的發源地,每一寸黃土,每一棵古樹,每一塊老磚,都滲透著文化、訴說著咱中華民族的歷史。它像一位飽經滄桑、淳樸厚重、博大精深而又充滿著無限神秘感的智慧老人,令世人神往。你著急忙慌地坐在車上看長安,了解得自然就慢了。你只有用雙腳踏踏實實地踩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步一步地慢慢品味你眼中的風景,才會很快真正了解這座古城。”
面對眼前的出租車司機,我真的“蒙圈”了:“西安真是文化古都啊,連出租車司機都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途下車,我決定邁開自己的雙腳,步行前往古城墻南門。一路上,在公園里我聆聽到了有著黃土高原之風的“信天游”,在廣場上我領略到了彰顯陜北漢子豪放的“安塞腰鼓”,在路旁的小樹林我欣賞到了純正陜西味的“華陰老腔”,在路邊陜西小吃店我飽餐了一頓地地道道的“羊肉泡饃”、“油潑面”……
有壓力才會迸發出美麗
古城西安,像一個睿智神秘、魅力無窮的老人,令人神往。兵馬俑、大雁塔、古城墻……處處彌漫著唐風漢韻的文化氣息,讓人陶醉、使人留戀。
夜晚,漫步在大雁塔廣場,傾聽這座千年古塔講述古城長安的滄桑與輝煌。更為幸運的是,再一次在這里觀賞到了大雁塔音樂噴泉。站在被譽為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廣場上,欣賞氣勢恢宏的音樂噴泉,簡直就是一種如癡如醉的精神享受。
伴著悠揚起伏的音樂律動,無數根噴管噴射出數十米高的水柱騰空而起,像一條條小白龍直上云霄。時而寬,時而窄,時而急,時而緩,一會兒像盤旋的巨龍,一會兒像連綿起伏的山峰,時高時低。高時,微風吹來,水珠飄飄渺渺落下,頓時拋灑萬顆珍珠,落地濺起萬朵銀花;低時,水柱錯落有致,像一個個蹦蹦跳跳的調皮小孩,活潑可愛。
當五顏六色的彩色光線,從大雁塔和四周樓閣斜射過來,噴泉瞬間變得流光溢彩、五彩繽紛。一會兒是橙紅色,落下來的水霧像輕紗,又如同一抹抹紅霞;一會兒是青色,水珠形成一幕翡翠珠簾;一會兒是紅色,噴出的水柱就變成了一束束熊熊燃燒的火焰;一會兒是寶石藍色,好似仙女捧著萬顆寶石耀眼奪目;一會兒是綠色,噴泉又變成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一會兒是黃色,噴射出的水花又變成了一朵朵金蓮在夜空綻放……
水隨律動,噴泉像一個變化無窮的仙女,不斷變換著婀娜美妙的舞姿,向人們展示出自己的美麗。人們歡呼著、雀躍著,不停地用手機記錄下精美絕倫的瞬間。
“爸爸,噴泉為什么能噴射出這么美麗的水花?”一個十一二歲的男孩兒好奇地問。爸爸說:“噴泉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它懂得把壓力變成動力。如果你也像噴泉一樣,懂得把學習的壓力,變成天天向上的動力,也會迸發出燦爛輝煌的生命之花。”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父子倆的對話,讓我頓悟:處處留心皆學問,人人都可為我師。有道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看來世界萬物皆可悟道,只是我等不留心,而讓許多美麗的風景只是從眼前略過,而沒有在心里留下一絲印跡……
唐玄奘雕像前的凝思
初升的朝陽從八百里秦川爬上來,吐出萬丈金色的陽光,親吻著古老而又年輕的長安古城——西安。
周末的清晨,漫步在大雁塔廣場,強烈地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滲透著濃郁的中華文明之氣息,煥發著欣欣向榮的勃勃生機。
身后,那座飽經歲月風雨洗禮而依然巍峨雄偉的千年古塔——大雁塔,向人們訴說著大唐盛世的一個個美麗故事;面前,唐代高僧玄奘法師手持禪杖,單手執佛禮,炯炯有神的目光遙望著遠方,仿佛在講述著西天取經路上艱辛而美麗的傳說。
駐足于玄奘法師雕像前,思緒萬千,電視劇《西游記》中一個個畫面、故事在腦海里閃現。玄奘法師,自幼拜佛誦經,十幾歲就成為大唐高僧。為了去“西天”印度求取“經綸佛法”,為大唐百姓祈福,毅然踏上十萬八千里的西天取經路。
面對妖魔鬼怪對生命的威脅,他毫不畏懼;面對王權富貴的誘惑,他毫不動搖;面對兒女情長,他癡心不改;面對艱難險阻,他一往無前。春秋冬夏、風雨兼程,斬棘披荊、兩肩霜花,一路向西,取得真經。
姑且拋開宗教信仰、鬼神迷信不談,面對眼前的玄奘法師,一個大大的問號從靈魂深處跳躍出來,是什么給了他如此強大的前行力量?
默默凝思,我仿佛與玄奘法師的心靈在溝通、思想在碰撞、理念在交流……
許久,我懂了:信仰和信念,是玄奘法師的精神支柱。有了它,才會朝著一個方向,沿著一條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才會有專之意——專心凝神、專心致志;才會有深之意——沉浸其中,深鉆細研;才會有勇之意——披荊斬棘、勇攀高峰。
行走在路上,心中有魂,堅定前進的方向;腳下有根,邁出堅實的步伐;頭頂有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非此,而不能遠行。
把最美的風景留在靈魂深處
“到壺口看瀑布去”,兒時上學,在語文課本上學習《壺口瀑布》時,就被黃河如詩、如畫、如歌的雄渾氣勢所震撼,夢想著有一天能親自到壺口看瀑布。30年后,想不到竟與該文的作者、邢臺籍著名作家堯山壁成為了忘年交,到壺口看瀑布的愿望更加迫切,但久未如愿。
前幾日,從延安回西安的路上,同行的幾名同學不約而同地想繞道去壺口看瀑布,便欣然往之。
“黃河,夢中的壺口瀑布。”汽車還行駛在黃河岸邊高高的山梁,就看到壺口兩岸黑壓壓的人群。下了車,一溜小跑奔向壺口,才真正見識了什么是真正的人山人海,無論是黃河對岸的山西,還是我們這邊的陜西,把壺口圍得水泄不通,只聞轟隆咆哮的瀑布聲,看不到飛流直下的瀑布影。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擠到瀑布邊上的纜繩處,滿眼都是爭先恐后、吵吵嚷嚷的照相人。看吧:有的舉著雙手大聲高喊,有的做出賣萌模樣,有的三五個一起合影,還有的戀人拿著手機自拍桿秀恩愛。側耳聽:有的“還有完沒完,照顧一下別人行不行”,有的“能不能快點,我們還去黃帝陵呢,太陽落山到那兒就照不了相了”,還有的“我們開車十幾個小時,就為能在壺口照張相,照顧一下行嗎”,更有甚者,為照相者闖入自己的鏡頭罵吵起來……
苦等了近半個小時,我也沒和壺口瀑布合上一張影。無奈中一扭頭,一個黃頭發、高鼻梁、藍眼睛的外國游客,手扶纜繩全神貫注地盯著奔流遠去的黃河,吵吵嚷嚷的“照相大戰”與他沒有絲毫關系。
“沒有和壺口瀑布照上相?”見我看他,外國游客用生硬的普通話微笑著向我打招呼。我禮貌地問:“您為什么不去照相?”他說:“真正能看懂,并留住美麗風景的,不是用相機把身影留在風景中,而是用心靈去感悟,把最美的風景留在靈魂深處。”
外國朋友說:“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是你們中華民族幾千年頑強不息、勇往直前、戰勝一切的精神象征,美麗的風景對我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習你們的民族精神。”
扭過臉,看看爭先恐后、吵吵嚷嚷的照相者,回過頭,再看看眼前凝望著黃河沉思的外國人,我的心里像壓了一塊巨石,疼痛得喘不上氣來,淚水禁不住奪眶而出……
絕望中為自己喝彩
陜西省銅川市的照金鎮,因當年劉志丹、習仲勛等革命老前輩在此建立陜甘邊革命根據地而名揚天下。
在距離陜甘邊照金革命紀念館不遠處,有一個壁立千仞、三面懸崖、密林如海的山寨,寨子上有天然石洞4窟,大者能容納二三百人,小者能容納數十人。相傳薛剛反唐時曾在此寨屯兵練武,因而得名薛家寨。1933年,陜甘邊區的黨政軍領導機關遷駐薛家寨,這個小小的山寨成為照金蘇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
七一前夕,政治學院組織現地教學,走近照金,感悟革命先輩的苦難與輝煌。在規定的時間內,徒步攀登地勢險峻的薛家寨,親身感受革命老前輩戰天斗地的革命精神,是一個主要的教學科目。
爬過華山,登過恒山,其它大小名山更是無數,從未見過如此狹窄陡峭的山路,坡度竟然達到七八十度,活脫脫一架拔地而起的“天梯”。
盛夏六月,驕陽似火;正午時分,酷暑難耐。雖然深知“無限風光在險峰”,下定了“不上頂峰誓不休”的決心,但真正攀爬起來,才深知其中考量體力、考驗耐力、檢驗心理、挑戰極限的艱辛滋味。
攀登在陡峭的山路上,邁出的每一步都與苦累相伴、酸痛相依、氣喘吁吁、汗流如注。爬至過半,堅強的身心終于出現崩潰狀態,雙腿如灌注了鉛水,酸痛得一步也邁不動,頭暈眼黑、心慌惡心,一屁股坐在狹窄陡峭的山路階梯上。往下看,是深不見底的懸崖,有一種后怕的恐懼;往上看,是高入云端的“天梯”,有一種失去信心的畏懼。那種上不去下不來、孤獨無助、從未有過的絕望,占據了我的整個世界。
“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是英雄你就站起來,是狗熊你就趴下別起來!”絕望中,一聲吶喊從靈魂深處迸發而出。
我告訴自己:“世界上沒有救世主,自己的路,沒有人能幫助你走一步,再艱險、再艱難,也只有靠自己的雙腳向上攀登。”絕望中,一種力量從自我身心噴射而出。
我用自己的雙腳,一步一個腳印地登上了風光無限的頂峰。
登山悟道。絕望孕育著希望,希望蘊藏著力量。艱難地攀登在路上,當我們身心疲憊近似絕望的時候,不妨大聲地為自己喝彩——戰勝自己,天下無敵。
越時空的心靈對白
“中國古時候有個叫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還重。”兒時,在初中語文課本上學過的毛澤東那篇《為人民服務》,至今還能倒背如流。也正是從那時起,腦海里刻下了一個不朽的名字——張思德。
沒想到20多年后,我來到當年毛主席給張思德開追悼會的革命圣地延安,更沒想到在莊嚴肅穆的張思德墓碑前,我竟以黨小組長的身份組織來延安現地教學的五名同學,召開一次震撼靈魂、洗滌心靈的黨小組會。面對這位平凡而偉大的已故年輕生命,我們每個人都以一名普通黨員的身份,曬一曬思想、檢討一下言行。那一刻,我突然發現自己是那樣渺小……
凝望著墓碑上那張年輕樂觀的臉龐和金光閃閃的“張思德”三個大字,萬千思緒隨風而飄遠,沿著歲月的足跡,穿越時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了毛澤東揮舞著那雙指點江山的大手、操著濃重而鏗鏘有力的湘音,講述著一個不朽的名字——張思德的英明永存,高舉起一面偉大的旗幟——“為人民服務”精神常青。
墓碑后面的山梁上,漫山遍野的紅花槐迎風怒放,紅艷艷的花海像是流淌著這個年輕生命的鮮血;放眼遠眺,寶塔山上那座曾指引中華民族前行的千年古塔,依然巍峨矗立,閃爍著“為人民服務”的萬丈光芒;俯首望去,滾滾奔流的延河水,承載著與張思德名字一樣不朽的精神,滔滔東去、一往無前……
有人說過:“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我也想說:“有的人活著,是為了更多的人更好地活著;有的人活著,只是為了自己活得更好。”
利己是人的本能,利人更是人的本性。我們大都不是圣人,皆是吃五谷雜糧、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一個年輕的逝者,用生命啟迪我們生者:人,究竟為什么活著?為誰活著?怎樣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