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之間》丁肅清散文賞析
那一天,離現在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距離了。一行人從魯國的曲阜出發,沿著滔滔黃河,一路向西,向著中原地帶的洛陽進發。帶隊的人很受魯國國君的欣賞,特此為他派遣了車馬仆役,目標,到洛陽去見另一個人。這就是孔子向老子問禮的故事。
當時的孔子三十六歲,這個維護周王朝禮樂制度的中堅,正處年富力強、有為而立之時。至于二十年之后天下進入諸侯稱霸、禮崩樂壞的亂世,主張“克己復禮”的孔子周游列國,遭人冷遇、嘲笑乃至是驅趕,那是后話。但這一切更加印證了孔子堅韌執著的品性。中國的儒學、儒學的圣人,大約就是在這幾十年間塑造而成了。
孔子為什么向老子問周禮?就因為后者太神秘,就連司馬遷寫到他的時候,都寫得撲朔迷離。
孔子向老子問了些什么?老子是怎樣回答的?沒有確切的考證。這樣,這段問禮的故事就多了懸念,剩下的是后人們的判斷、猜測,乃至杜撰。盡管如此,那些不甘心的史者和學者們還是旁征博引,根據老子和孔子的性格和志向的取向,推論出這樣的可能:一是,老子對孔子說,天下一切都在變,不應該再固守周禮了。二是,老子在開導孔子,做君子當深藏不露,要避免驕傲和貪欲。后一句話,也許是老子看到孔子此行帶了車馬仆役才說的。這樣,就不免產生了觀點的分歧和碰撞。要是一般人,就可能發生爭論了,甚至是臉紅脖子粗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天,老子和孔子絕對沒吵架,二人都是心平氣和、溫文爾雅的。
因為,兩個人,都是高貴的高人。他們高在哪兒?老子的超然灑脫,孔子的恭敬和謙遜,至少在當時無人可及。
高手遇到一起,不存在彼此討好阿諛的可能,但一定有切磋,或者叫博弈。對他們而言,比切磋和博弈更為重要的,是另外一種品性——欣賞。不彼此欣賞,高手們遇到一起干什么來了?孔子和老子,都是稀世天才,稀世天才遇到另一個稀世天才,是他們共同的幸事。如此之人,平時多多遇到的不是追隨者、崇拜者,就是嫉妒者、誹謗者。不管是盲目和清晰,不管是熱烈和歹毒,于他們而言,那些都對他們毫發無損。雞有的時候飛得比鷹高,但雞永遠飛不了鷹那么高。雞和鷹根本不在一個等級上,所以干脆也就沒有比擬的意義。
到了現代,人們都明白這樣一個理兒,用老百姓的話說,是不和臭棋簍子下棋。用一個西哲的話說,我不與誰爭,與誰爭我都不屑。高人們一般都取這樣的處世態度。
居高臨下。是一種氣度,是一種內涵。氣度和內涵都高高在上了,也就沒有對手了。像老子,像孔子,他們早已成為中國人心里的神了,除了頂禮膜拜,除了虛心學習,又有誰對他們說閑話、評頭品足呢?
真正的高手之間,也互不相爭。凡你爭我奪的現象時有發生,那一定是淺薄在發瘋,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當,半瓶子醋。
可以肯定,老子和孔子彼此絕非吃醋。如果是,當年的孔子還會千里迢迢跑到洛陽城問禮老子嗎?他不僅是“不恥下問”,且不恥“上問”。后來的孔子,就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感言。某種文化對人們的感染,就像是須臾不能離開的水,就像是動脈里流淌的血液。像我們如今所崇尚的理念,多源于我們祖先的見地和睿智。
在中國,除佛陀之外,道家和儒家,始終是兩座巍峨的大山,一座在那邊,一座在這邊,遙望對視。中國的文化就如它們之間、它們之中的霧靄山嵐、云卷云舒,形形色色五彩斑斕滋生著、滋長著,源遠流長。
回到孔子向老子問禮。無論其過程究竟怎樣,但一定是一種交流和溝通,或改變、或不改變自己,但一定是更強化了自己。兩千多年以來,這種結果一遍一遍得到了印證,老子還是老子,孔子還是孔子。
道理可以以此類推。共存和融合,無疑是產生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推力。在現代文明步入到今天,像“太平洋足夠大,完全可以容得下中國和美國”這樣的語言自信,便是中國古老文化最根本的傳承和發揚光大。況且在一個城市、一個單位、一個家庭,“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怎么就不能實現呢?問題是,你的心量有多大,你的氣度有多寬厚,你的文化修養有多深。這就叫“底氣”。凡是“接地氣”的事物,都是有著生命力、光明前途的事物。一片森林、一方莊稼,可以茂盛和豐腴。一種政策、一項規劃、一類學術觀點,等等,當然也都不可以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
依據,或者叫根據,是最重要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就是現代生活對古老文化繼承的意義。我們更有理由懷念千年之遠的那個年代,也就是孔子和老子的那個年代,也是西方哲學與東方哲學共存共榮的年代。列一個對應表可以讓我們得以啟迪:孔子可能只比釋迦摩尼小了十幾歲,孔子去世后十年左右,蘇格拉底出生了;墨子比蘇格拉底小一歲;孟子比亞里士多德小十二歲;莊子比亞里士多德小十五歲;阿基米德比韓非子大七歲……那是個太豪華的精英薈萃、明星耀日的年代。而在中國,當時是“百家爭鳴”的時代,偉大的哲學、人類的智慧就是在這種生態環境下產生了。
老子的話至今仿佛還山間縈繞、大地回響著:“以其終不自為大,固能成其大”。這里的“大”即“道”。于時空長河而言,人不過滄海一粟,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對的;為人民服務,是對的。那么偉大的人物,老子、孔子等諸子百家們都那么謙虛,況且凡夫俗子乎!老子說的“不自為大,固能成其大”的話,好像是說給別人的,又像是自畫像、自言自語、說給自己聽的。
孔子不辭勞苦、自東向西,跑到洛陽向老子問禮,其實正是“不自為大”。而最終的老子呢?紫氣東來,騎青牛至函谷關,給向他索要文章的粉絲關尹喜寫完一篇《道德經》,就算是紅包吧,然后西去。有必要引魯迅先生寫他的一段文字,以開拓我們對這位偉人形象的想象:“大家關口目送著,走了兩三丈遠,還辨得出白發、黃袍、青牛、白口袋,接著就塵頭逐步而起,罩著人和牛,一律變成灰色,再一會,已有黃塵滾滾,什么也看不見了。”
老子哪兒去了?
孔子也好,老子也好,都還在路上呢,還繼續引領著我們前面的路。凡偉大的學說,都將是一串長長的腳印,成為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