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的示弱策略
《李淵的示弱策略》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有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拱。”在強敵環伺的惡劣環境下,勇于示弱、善于示弱不僅是生存法則,也是爭取最終勝出機會的必要策略?!顿Y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二至卷一百九十描繪了波瀾壯闊的隋末大起義。李淵(唐高祖)能夠在復雜的各方博弈中脫穎而出,定鼎中原,細思前后,和他兩次重要的示弱策略密不可分。
李淵的兩次示弱都發生在十分關鍵的義寧元年(617年)。第一次是示弱于突厥。李淵進軍長安之前,為隋室鎮守晉陽,主要目的應該是防守突厥。自漢迄唐,今天的山西省中北部地區都是游牧民族和中原政權沖突頻發的地區。李淵西顧長安,參與爭奪皇權,自然不能讓突厥侵襲根據地成為后顧之憂。于是在劉文靜的建議下,“卑辭厚禮”討好突厥可汗,并打算向突厥“市馬”。突厥既想在李淵身上做些政治投資,又想掙筆錢財,于是準備了一千匹戰馬與李淵進行交易。彼時李淵方舉大業,戰馬作為最重要的戰略物資,自然是多多益善。出人意料的是,李淵卻只買了其中的一半。將士們以為李淵缺錢,紛紛表示愿意出私錢買下另一半戰馬,卻被李淵制止了。其實李淵并不缺錢,那他為何不將所有戰馬買下?因為如果過于暴露財富實力,一下子吃下一千匹戰馬,讓突厥人覺得買賣好做,激起他們的貪利心,更多無謂的交易就會跟著來。然而李淵此時的處境,又不能得罪突厥,一旦突厥貪得無厭的心理被激發,又不能拒絕他們,屆時就很麻煩。所以李淵在第一樁買賣中示貧,縮減突厥的胃口,以確保合理的交易可以長期維持。
接著李淵又向突厥借兵,同樣出人意料,居然只借了區區數百騎兵。這又是為什么?因為大舉借兵,固然能增強自身實力,但將來如何與突厥分享勝利成果,必然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在李淵看來,數百突厥騎兵足以為用。他只是需要借這些突厥騎兵向中原競爭者們釋放信號,讓人們以為突厥人站在李淵一邊就可以了。事實證明,在宜弱不宜強原則的指導下,突厥沒有成為李淵逐鹿中原的絆腳石。
第二次為李淵贏得勝利轉折的示弱是在處理與李密的關系時。隋末流行著李姓將王的讖言,早在李淵之前豎起反隋大旗的李密,實力十分雄厚,以義軍盟主自許。李淵察覺到了李密的狂傲和野心。長安是李淵志在必得的獵物,又不能因為這些成績讓自己成為李密的眼中釘。于是李淵還是用卑辭交結的手段籠絡李密,推許李密為“應運而生的救世真主”,同時表明自己的志向僅僅是想在天下平定之后繼續做唐公。
這一招果然麻痹了李密。當李淵全力進攻長安時,李密的主力在洛陽附近處理更為棘手的關東形勢。李密不僅要和實力強大的王世充爭奪洛陽,還要應付弒殺隋煬帝后率領宿衛精銳北上的宇文化及,此外還有各路實力不同、目的不一的軍事力量。關東既是反隋勢力的大本營,又是隋軍與義軍拉鋸戰最激烈的地區,形勢遠比長安復雜。李密雖然重創了宇文化及,但自身的實力也在與王世充的對抗過程中大受損傷。
與此同時,李淵卻以并不太大的代價成功攻下了長安,掌控了帝國中樞神經。當李密鏖戰關東時,李淵則在關中養精蓄銳,坐觀成敗。最終李密被王世充擊敗,只帶領一小股人馬投奔李淵。時局至此,從李唐的角度看,李淵只用了一封言辭謙卑的信,就讓李密替他在關東擺平了這么多麻煩,而李密自身的勢力也在這個過程中被削弱了。這可以說是李淵創業過程中最高明的一步棋。
李淵之勝,勝在懂得示弱;李密之敗,敗于自恃其強?!独献印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br />在強敵環伺的惡劣環境下,勇于示弱、善于示弱不僅是生存法則,也是爭取最終勝出機會的必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