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克寬·《大學》正心四戒銘》原文注釋與譯文
《汪克寬·《大學》正心四戒銘》原文注釋與譯文
戒喜銘
君子之學,孳孳不息②。欲盡理融③,中心悅懌④。世俗之喜,玩物適情。娛于嗜好,鴆毒心酲⑤。小子戒之,非喜勿喜。窒欲閑邪⑥,樂善而已。
戒怒銘
圣賢之學,鋤奸撥亂。去彼兇頑⑦,拯茲涂炭⑧。世人妄怒,焦火斯炎⑨。面赭發豎⑩,蹈禍而顛(11)。小子戒之,必懲其忿(12)。中心湛然(13),不知不慍(14)。
戒憂銘
宣圣上達(15),樂以忘憂。禹稷憂民(16),橇檋鉏耰(17)。與憂俱生,世俗所溺?;嫉没际?,逐利惟劇(18)。小子戒之,講學徒義(19)。憂之如舜,志軻之志(20)。
戒懼銘
圣賢之心,至理熙熙(21)。浩氣配道(22),砥柱弗移(23)。世人徇欲(24),內省多愧。其氣欿然(25),惟恐惟怖。小子戒之,懼所不聞。自反而縮(26),勇奪三軍。
【注釋】
①《大學》:為儒家經典,四書之一。正心:為《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等
八條目之一。
②孳孳(zizi):同“孜孜”,努力不懈的樣子。
③欲盡:欲望沒有了。理融:道理消化了。融:消融。
④中心:心中。懌(yi):喜悅。
⑤鴆毒:毒藥,毒酒。酲(cheng):酒醒后所感覺的困倦如病狀態。
⑥窒欲:遏止欲望。閑邪:防御邪惡。
⑦兇頑:兇暴的人。
⑧茲:此。涂炭:涂,泥淖;炭,炭火。比喻極端困苦的境地?!稌ぶ衮持a》:“有夏昏德,民墜涂炭?!笨讉鳎骸懊裰kU,若陷泥墜火?!?br>
⑨焦火:熾熱的火。斯:則。炎:火光上升。
⑩赭(zhe):紅色。
(11)顛:倒,仆。
(12)懲:克制。忿:憤怒?!兑住p》:“損,君子以懲岔窒欲?!笨追f達疏:“懲者,息其既往;窒者,閉其將來。忿、欲皆有往來,懲、窒互文而相足也。”
(13)中心:心中。湛然:深沉的樣子。
(14)不知不慍(yun):人家不了解自己不惱怒。《論語·學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惱怒,怨恨。
(15)宣圣:指孔子。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自漢以來歷代王朝都尊孔子為圣人,所以詩文中多稱孔子為“宣圣”。上達:對德義透徹了解并能努力實行?!墩撜Z·憲問》:“君子上達,小人下達。”邢昺疏:“本為上,謂德義也;末為下,謂財利也?!?br>
(16)禹:大禹。稷:古人名。相傳至稷才播種農作物。后世因稱之為五谷之神?!墩撜Z·憲問》:“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論語正義》:“馬曰:禹盡力于溝洫,稷播百谷,故曰躬稼?!?br>
(17)橇(qiao):泥中行走的用具?!妒酚洝は募o》:“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集解》:“孟康曰:‘橇行如箕,擿行泥上?!薄墩x》:“橇形如船而短小,兩頭微起,人曲一腳,泥上擿進,用拾泥上之物。”檋(ju):古人登山的用具?!妒酚洝は谋炯o》:“山行乘檋?!迸狍S《集解》引如淳曰:“檋車,謂以鐵如錐,頭長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睆埵毓潯墩x》:“按上山前齒短,后齒長;下山前齒長,后齒短也?!便I(chu):“鋤”的異體字。耰(you):農具名,形如榔頭,用來擊碎土塊,平整土地。
(18)?。荷酰?。
(19)講學:講習學問。徙義:謂見義即改變意念而從之。《論語·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br>
(20)軻:孟軻,即孟子。
(21)熙熙:廣大貌。
(22)浩氣:浩然之氣,即正大剛直之氣。《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钡溃阂幝?、道理。
(23)砥柱:亦名三門山,原在今河南三門峽市東北黃河中,因山在水中若柱,故名砥柱。古人常以之比喻人的堅強不屈。因修三門峽水庫,把它毀掉,今已不存。弗:不。
(24)徇(xun)欲:曲人私欲。
(25)欿(kan)然:愁苦的樣子。
(26)自反而縮:語出《孟子·公孫丑上》:“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衣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狈矗词 ?s,義?!睹献诱x》:“注:……曾子謂子襄告我大勇之道,人加惡于己,己內省有不義不直之心,雖敵人被袍寬博一夫,不當輕驚懼之也。自省有義,雖敵家千萬人,我直往突之?!?br>
【譯文】
戒喜銘
君子之學,孜孜不倦。沒有了欲望,消化了道理,心中喜悅。世俗的喜,是沉迷于自己所愛好的事物,順著自己的性情,娛樂于自己的嗜好之中,用這些毒藥把自己灌得醉醺醺的。后輩要警戒它,不該喜的不要喜??刂谱约旱挠岱佬皭?,樂于行善罷了。
戒怒銘
圣賢的學問,是治理亂政,鏟除奸詐的壞人。去掉那兇暴的人,拯救這極端困苦的人民。世上的人胡亂發怒,像熾熱的火苗燃燒。滿臉通紅,頭發豎起來了,走進災禍里而摔跟頭。后輩要警戒它,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憤怒。心中深沉,人家不了解自己也不惱怒。
戒憂銘
孔子對德義透徹了解并努力實行,歡樂而忘掉了憂愁。大禹和稷憂民,制做了泥中行走的用具橇,登山的用具檋和鋤、耰等農具。世俗的人沉溺在與生俱來的憂愁中,患得患失,只追求多發財。后輩警戒它,講求學問,見到義,就改變意念而從之。像大舜那樣憂愁,立下孟子那樣的志向。
戒懼銘
圣賢的心,充滿了至理。浩氣配合著道,像中流砥柱,堅定不移。世人曲從私欲,反省自己,有很多慚愧。他的精神狀態是愁苦的,充滿了恐懼。后輩警戒它,要恐懼有所不聞。自己反省有正義在,便可勇奪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