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的讀書之法》荊墨散文賞析
自從有了書籍,就有了讀書法。好的讀書法能事半功倍,而大師的讀書之法,更能帶來一種心境,一種文化的味道。
梁啟超強調不動筆墨不讀書。他說:“若問讀書方法,我想向諸君上一個條陳:這方法是極陳舊的、極笨極麻煩的。然而實在是極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錄或筆記。”他進而解釋說,大抵凡一個大學者平日用功,總是有無數小冊子或單紙片,讀書看見一段資料覺其有用者,即刻抄下。資料漸漸積得豐富,再用眼光整理分析它,便成一篇名著。這種工作,笨是笨極了,但真正做學問的人,總離不開這條路。他自己無論精讀還是泛讀均做筆記,只不過方式略有不同而已。
陳寅恪倡導為人治學當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讀書時,習慣將自己的考證、注釋、心得,寫在書籍的書眉上。他的文章有獨特的風格,他總是習慣于先引上若干條史料,然后再加上一段按語的做法。給人的感覺,他的文章更像是沒有經過加工的讀書札記。胡適在日記里曾經這樣評價說:“寅恪治史學,當然是今日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但他的文章實在寫得不高明?!?/p>
胡適注重讀書方法,指出“精”和“博”是讀書兩個要素。他將這個看法編成兩句口號:“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提高?!焙m說他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這種治學方法,是在哥倫比亞讀書時,翻閱《大英百科全書》偶然發現的。胡適還有讀書三好:一好夜讀;二喜在廁上、電車里讀書;三好連貫式讀書。胡適讀書自己規定,每日讀書不少于6小時。他還說“讀書非畢一書勿讀他書”。胡適所談雖是常識,但卻能夠不落俗套,常中見奇,自具慧眼。
朱自清主張通讀,強調“讀”的功夫。他推崇清人姚鼐“放聲疾讀,久之自悟”和曾國藩“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大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的觀點。讀古文如此,讀白話文也是;詩詞需要吟誦,經典著作也需要反復熟讀。對此,他說:“經典給人知識,教給人怎樣做人,其中有許多語言的、歷史的、修養的課題,有許多注解,此外還有許多相關的考證,讀上百遍,也未必能夠處處貫通,教人多讀是有道理的?!?/p>
馬一浮十分重視讀書的方法,他曾撰《讀書法》,論述和總結了讀書的方法和經驗。他說:“欲讀書,先須調心。心氣安定,自易領會。若以散心讀書,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必不能入。以定心讀書,事半功倍。隨事察識,語語銷歸自性。然后讀得一書,自有一書之用,不是泛泛讀過?!彼€認為讀書的終極目的,在于明理修德。明理之旨,終歸還是養德。明理踐性為歷代大儒者所提倡,更為馬一浮終生所實踐。
許多人說錢鐘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實際情況是,錢鐘書不僅讀,還做筆記,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他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圖書館“飽蠹樓”讀書時養成的。那里的圖書概不外借,書上也不準留下任何痕跡,學生們去讀書,只能攜帶筆記本和鉛筆,邊讀邊記。錢鐘書做一遍筆記的時間,大約是讀這本書的一倍。他覺得一本書讀第二遍,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后才發現。
讀書百法,或精讀,或博覽,或慎思,或好問,或質疑,或篤行……好的讀書法,能洞察社會,了解人生,使人從中獲得知識、智慧和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