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水滸》楊聞宇散文賞析
林沖的朋友
針對林沖,聶紺弩寫過兩句詩。一句是“家有嬌妻匹夫死”。這是大實話。高太尉的義子高衙內為了染指林沖之妻,80萬禁軍教頭林沖硬是被高太尉一步緊一步地逼上了梁山。林娘子倘若姿色平平,我估摸,林教頭的小康日子起碼也是安逸的。另一句對仗的,是“世無好友百身戕”。這里的好友指的是魯智深,卻是別有用意地省略了花和尚的重要對立面陸謙。
總體上看,是權高位重的高太尉將林沖逼上梁山的,可暗施陰謀詭計、直接采取具體措施勒逼林沖的,卻是那位“和林沖最好”的朋友——陸謙。陸虞候表面上與林沖“如兄若弟”,親昵之至,骨子里卻是太尉府的心腹,一旦林沖與太尉的利益發生沖突,陸謙可就“顧不得朋友交情”了。
在高衙內首次糾纏林娘子而未能得手時,陸謙憑借自己與林沖交好,調虎離山,將林沖哄到外邊去吃酒,卻精心地安排高衙內在自己的屋里強行擺布被謊言哄騙過來的林娘子。這步棋失手之后,陸謙知道林沖識破了他的“朋友”畫皮,不敢回家,在太尉府里躲了三天。躲避之際,他向林沖使出了更毒辣的狠招:托人售林沖以祖傳的寶刀,并以太尉要欣賞寶刀為由,將林沖巧妙地誘入白虎節堂,決心定林沖一個“手持利刃,故入節堂,殺害本官”的死罪,除掉林沖,然后再去擺平高衙內朝思暮想的那個林娘子。此招是抓捕了林沖,但因主持公道的開封府據實力爭,又只好免去死罪,將其刺配滄州牢城。
臨動身前,在林沖與愛妻生離死別之際,陸謙又暗地出馬,收買押解林沖的兩個差人,叫他們于半道上了結林沖的性命,而且“是必揭取林沖臉上金印回來做表證”以領取重賞。這緊隨的第二手毒招,被精細、勇猛的魯智深用一條鐵禪杖給打得粉碎。這就出現了戲曲舞臺上頗有名氣的《野豬林》。第三步絕招,仍是陸謙出馬,從開封趕往滄州,張開官場慣用的黑暗羅網,設計要將林沖燒死在草料場里,而且務必要“拾得他一兩塊骨頭回京”,向高太尉報功。當林沖知曉了這千里追殺的一系列黑幕之后,挺著花槍,閃電似的從破廟里沖了出來,先戳倒兩個幫兇,回頭一看,張皇失措的陸謙才跑了三四步:
林沖喝聲道:“好賊!你待哪里去!”批胸只一提,丟翻在雪地上。把槍搠在地里,用腳踏住胸脯,身邊取出那口刀來,便去陸謙臉上擱著,喝道:“潑賊!我自來又和你無什么冤仇,你如何這等害我!正是殺人可恕,情理難容。”陸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來。”林沖罵道:“奸賊!我與你自幼相交,今日倒來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陸謙上身衣服扯開,把尖刀向心窩里只一剜,七竅迸出血來,將心肝提在手里。
讀者看到這里,人人解氣,誰也不會責備林沖殘忍。我向來認為,梁山泊一百單八將里,林沖的含金量最高,高就高在對“逼上梁山”四個字逼真、剴切的闡釋上。人們喜愛《野豬林》,是敬佩魯智深爽直磊落的友情道義,可在實際生活里,魯智深這樣的人相當稀罕。林沖與魯智深是剛剛結識的。林沖的朋友里,魯智深與陸謙為什么新舊錯位,一正一邪,正是截然相反的兩種人呢?
豹頭環眼的林沖,當初聞訊后趕進岳廟,發現有人正在調戲他的妻子,一把“扳將過來,卻認得是本管高衙內,先自手軟了”,便只好咽下一口唾沫,放走了這個流氓。隨后趕來助援的魯智深聽了情況,當即責備林沖:“你卻怕他本官太尉,灑家怕他甚鳥!”粗話罵人的“鳥”字,重逾千鈞,可也在婉轉地告誡人們,只有在糞土名利、不畏官府、不趨炎附勢的人群里,才可能找到肝膽相照的真朋友。陸謙則是權貴門下的走狗,為了得到幾塊扔下來的骨頭,對于朋友,只能是謬托水乳之契的肘腋之患。
吟味聶紺弩的詩句,用意乍看起來淺顯:找老婆,別找太秀媚的,知冷知熱就行;交朋友,于患難中結交,遠離名利場所。實際生活里,事情并不那么簡單。人生途中,大抵是到了死生攸關的極限上,這才可能體悟得行世的一些普通常識。娶妻、交友,是人生無從回避的兩樁大事,而林沖的厄運,正犯在妻子嬌美與交友失慎這兩塊頑石上。花花世界,云雨翻覆。天下所謂的“朋友”,僅僅是利益二字在人際關系間的投影而已。心地善良的林沖一直認為陸謙是最好的朋友,而面臨利害,陸謙恰恰是個最猙獰的殺手、最陰險的敵人。我推測,當林沖最后罵著“好賊、潑賊、奸賊”,并一刀剜出陸謙血淋淋的心肝提在手里時,大概才真正明白了這樣一條似乎并不怎么深奧的生活常識,是所謂“血的教訓”。經驗與常識的取得,實踐中從來是艱難、曲折的。誤會常識者,古往今來,豈獨一個林沖,普天下觸目皆是。
《水滸傳》對陸謙的描述,用筆省儉,以魯智深、林沖左右襯托,反而將陸謙的靈魂、官府的齷齪及林沖的覺悟過程刻畫得細致精微,入木三分。施耐庵在人生大局上如此畫龍點睛,實不愧為神來之筆。
人杰武松
智勇超群者,即為英雄。梁山泊108條好漢,倘要排個次序,我以為首席非武松莫屬。武松具備魯達的闊爽、林沖的堅忍、石秀的機警之外,另有幾項,也非尋常英雄所能及。
英雄豪杰,感情上難免于粗疏、魯莽,武松則情深義重。思鄉心切,是因為武松要回故里清河縣看望窮苦的哥哥。途中打虎,僅是偶然遇險;嗣后在陽谷縣奠兄殺仇,才是重頭戲——這一場重大糾葛,正是由兄弟情分引發的。
武松兩個月出差歸來,突見兄長亡故,他在靈牌前燒化紙錢,放聲痛哭,“哭得那兩邊鄰舍無不凄惶”。這樣痛哭,既哭兄長之歿,又因為他業已意識到哥哥是“負屈銜冤”的,哭聲里也裹挾著報復的因子。此案的介入者唯有一個依靠賣時新果品養家的喬鄆哥。這小廝非常聰明,一看見團頭何九叔領著武松來找他,就知道麻纏事來了,立時表態:“只是一件,我的老爹六十歲,沒人養贍,我卻難相伴你們吃官司耍。”武松掏出五兩銀子讓他安頓老爹,且進一步表示:“兄弟,你雖年紀幼小,倒有養家孝順之心……事務了畢時,我再與你十四五兩銀子做本錢。”待得事務了結,武松將被解送東平府時,果真又拿出十多兩銀子“與了鄆哥的老爹”。
“無情未必真豪杰”,魯迅先生早就在勘探著、琢磨著英雄的底蘊。塵世間有的是“興風狂嘯者”,在所謂的“兒女情長”方面,他們是無法與武松相提并論的。武松深明事理,然諾重情,對刁徒潑皮毫無畏懼,對小民疾苦銘刻于懷,贏得了陽谷縣上下之由衷欽佩,臨上路時,許多人“資助武松銀兩,也有送酒食錢米與武松的”。武松,顯然不是那等草率、莽撞的武夫。
武松的另一特質是不戀女色,而且參透了女色。
一母同胞的弟兄,武松身長八尺,儀貌堂堂,渾身有千百斤氣力,而武大頭腦猥瑣可笑。在愛情上備受凌辱的潘金蓮小武松三歲,姿色過人,她怎么能不春心蕩漾,迷戀被武大邀進家里的這個叔叔呢?步步切近,婉轉引誘,她是使盡了渾身解數。英雄好色,是因為美色之魅惑最易讓男子漢失卻理智。可潘金蓮以此忖度武松,卻是看走了眼。反復挑逗最后碰了釘子,她惱羞成怒,便在武大面前惡意挑唆。武松知趣,便搬到別處去安身。
武松深知,這樣的嫂嫂極可能是放在哥哥床上的定時“炸彈”。過了些天,將赴外地出差,他又來到紫石街哥嫂家里,特意勸諫:“嫂嫂是個精細的人,不必用武松多說。我哥哥為人質樸,全靠嫂嫂做主照看他。常言道:表壯不如里壯。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煩惱做甚么?豈不聞古人言:籬牢犬不入。”潘金蓮羞得無地自容,轉而指罵是武大背后說了她的壞話。防患于未然,弟弟之關愛兄長,令人動情。
也正因為精細的武松有所預感,出差返回,掀開門一看到兄長靈牌,立時呆了,吃驚是吃驚,卻并未感情失控。前面所說的哭得“凄惶”,那是武松直到晚間才另行安排的一幕——悲痛之背后,顯然別含心思,這是典型的“男兒有淚不輕彈”。
關羽之成為被神化了的英雄,有一個細節很重要——他在護衛二位嫂嫂的過程中,不越雷池一步,守定了不染女色的距離。較之于武松之拒絕挑逗,并由此深入推斷,進而預感到兄長的危險處境,武松的心理素質是更其難得。
勘破內幕,抓緊時機,有步驟地迅猛復仇,屬于事件高潮,也是武松使出的最精彩的撒手锏。
對于這一樁背景深邃、精意編織而成的無頭案,武松作為外來戶,匹馬單槍而欲達目的,確實像是老虎吃天。第一步棋,他將突破口選在了參與焚尸的何九叔身上。以生死威逼的方式由此突破之后,馬上帶著何九叔、鄆哥及哥哥的兩塊酥黑骨頭走正常渠道去告官(此為第二步棋)。縣吏與西門慶是“有首尾的”,西門慶暗中又再度許了銀兩,官府便以證據不全為理由進行推托,“不準所告”。第二步棋之難于走通,已先在武松意料之中,他深知,寄昭雪之望于貪賄枉法的官府衙門,無異于畫餅充饑(心細如發,目光如炬)。西門慶再度行賄,且將私下買通官方的訊息迅速地傳遞給王婆、潘金蓮,讓她倆不必驚慌,穩住陣腳。換言之,武松此時此地所直接面對的,不僅僅是財大氣粗的西門慶,更重要的是崢嶸龐大的國家機器。武松對官場衙門之了然于胸,《水滸傳》以楊花過庭而無影的筆法輕輕掠過,卻極度強烈地體現在一連串緊緊相隨的行動里。
在道義與法律面前,冰山亮出嚴峻的本相。武松沒有猶豫,即刻不動聲色地著手第三步棋。他帶三兩個士兵,以答謝幫辦喪事的鄰里為名,在亡兄靈位前擺設宴席,王婆、潘金蓮之外,他軟硬兼施、不由分說地請來了開銀鋪的姚文卿,紙馬鋪的趙仲銘,酒店的胡正卿,賣馉饳的張公。請了進來就出不去,因為士兵在把門。七杯酒吃過,武松讓姚文卿作筆錄,忽地拔出尖刀,放翻嫂嫂,兩腳踏定,命她與王婆從實招供。詳情招供之后,在場者全都“點指畫了字”。接著宰了潘金蓮,提著她的頭顱飛奔獅子樓,猛虎下山似的斗殺西門慶,返回家再以兩顆人頭祭奠了哥哥,這才押了王婆一干人徑投縣府自首。“好漢做事好漢當”,以有理、有利、有節的手段讓傷天害理之徒加倍償還之后,便步調從容地投官自首,益發展示出武松其人的悲壯、慷慨,這神完氣足的淡定身姿,轟動了陽谷縣城。
這時,刀鋒犀利的武松為何留下王婆呢?他心中有底:腐敗齷齪的官場也需要給臉上貼金,它是饒不了這個骯臟透頂的“老豬狗”的。層層剝繭之后,殺誰留誰,何去何從,武松心底是仔細掂量過的。
醉來打殺景陽虎,精彩至極;省時剪滅西門慶,實則更見分量。面對極境,武松一會兒是草蛇灰線、風拂草動,一忽兒則激雷閃電、掀天揭地。智慧支撐勇敢,勇敢拓展智慧,三步棋環環相扣,間不容發,銜接巧妙,細致周密,一樁人命關天的驚天大案,干凈利落地了結于兩三天之內。這等智勇兼具、敢為敢當的人杰本色,直驚得老謀深算的官府衙門也目瞪口呆……
梁山好漢之多無妻室,讓我想到“文革”中的樣板戲——男女主角俱不見其配偶與親屬。從古到今,無論男女,一旦有了家室拖累,似乎也就干不成“革命”事業了。武松則不然,他是深深地介入了現實生活中無從回避的婚愛姻緣,在人倫大節上守定了傳統道德的底線。樣板戲之塑造“英雄”人物,顯然是不及施耐庵。
圍繞此案交織出場的各色人物,生動傳神地展示出陽谷縣情味濃郁的市井風俗。施耐庵以省儉的筆墨提綱挈領,烘云托月,將人物心理活動聚攏于雷厲風行的一系列行動的背后,自風塵旋渦里矗起了一尊內涵豐厚、人性光輝幾近于中天滿月似的英雄形象。
過不去的黃泥岡
《水滸傳》是古典長篇小說里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其中“智取生辰綱”一節曾收入中學教材,以示為文之典范。
文中的主角楊志,精明強干。在押送生辰綱的過程中,先后四次以“不”的方式提出過個人的“正確”意見:第一次被采納,第二次被調和,第三次、第四次,卻是被和了“稀泥”。
當梁中書夫婦選中楊志押送生辰綱時,楊志推辭,由于他知道上年的生辰綱遭劫的底細,若是再依樣畫葫蘆,重蹈舊轍,勢必難脫厄運,所以特意提出改車運為擔挑,一行人“只做客人的打扮行貨”,連夜送往東京——如此這般,他才愿領受任務(此行關乎到楊志的前程,他一心想押送成功)。梁中書見其考慮得細致周密,便依了楊志。
第二次是將要啟程時,梁中書道:“夫人也有一擔禮物,另送與府中寶眷,也要你領。怕你不知頭路,特地再教謝都管并兩個虞候和你一同去。”楊志聽罷,再一次推辭不干了。回稟道:“叫老都管并虞候和小人去,他是夫人的人,又是太師府門下公,倘或路上與小人別拗起來,楊志如何敢和他爭執得?”楊志說得在理,卻是經不住梁中書折中調和:“這個也容易,我讓他三個都聽你提調便了。”既然當場敲定由楊志全盤指揮,楊志也只好應允。
上路之后,實際情況比楊志預為設想的要復雜得多。
急于事功的楊志,只想在蔡太師生辰日之前夕抵達京城。上路五七日后,對挑著重擔的軍健們逼催不已,停慢者輕則痛罵,重則藤條抽打,只背些包裹行李的兩個虞候喘得跟不上,也被楊志挖苦、嗔罵了一頓。虞候坐在柳蔭下等老都管上來,便訴說楊志的蠻橫、惡劣。老都管也看不慣楊志的張狂,但礙于梁中書的吩咐,便竭力隱忍,只表示“且奈他一奈”。躦行十多日,14人“沒一個不怨悵楊志”。
六月四日,烈日當空,一行人趕到了黃泥岡。軍健們實在是累極了,便去松蔭下躺倒,楊志打這個起來,那個又睡倒,楊志舉藤條只管去打。巴挨到岡子上的老都管實在看不下去,終于喝道:“楊提轄且住,你聽我說。我在東京太師府里做奶公時,門下軍官見了無千無萬,都向著我喏喏連聲。不是我口淺,量你個遭死的軍人,相公可憐,抬舉你做個提轄,比得芥子大小的官職,直恁地逞能。休說我是相公家都管,便是村莊一個老的,也合依我勸一勸,只顧把他們打,是何看待!”老都管終于是忍無可忍,足見楊志與眾人僵持到了何種地步。
恰在此時,對面松林里現出了七輛江州車兒及躺地乘涼的人,楊志趕上前打問,人家自稱是販棗子去東京的,暫且歇腳納涼。這時節,遠遠地一個漢子挑著一擔酒,唱上岡子來了:
烈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樓上王孫把扇搖。
軍健們渴得要死,便湊錢擬買酒吃,楊志用樸刀桿又一次打著不許買:“多少好漢,被蒙汗藥麻翻了!”適才是不準歇腳,眼下又不許吃酒,這邊正在鬧動爭說,那伙販棗子的已買去了一桶,你一瓢我一瓢吃完之后,又從另一桶里要“饒我們一瓢吃”,賣酒人奪瓢,販棗的耍賴,彼此叫喊鬧騰……老都管又一次對楊志發話,要讓大伙吃酒避暑氣。事已至此,精細觀察的楊志便也尋思:“俺在遠遠處望,這廝們都買他的酒吃了,那桶里當面也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們半日,胡亂容他們買碗吃罷。”慎重斟酌之后,楊志又一次做出讓步。
眾人吃時,楊志也是口渴難熬,可心里又難免躊躇,只吃了半瓢,嚼了幾個棗子。就這樣,楊提轄卻硬是“起不來,掙不動,說不的”了,眼睜睜看著那七個人捯下棗子,“將這11擔金珠寶貝”裝在車子內,一直往黃泥岡下推了去。楊志眼前,滿地盡是鮮亮亮的棗子。
那七輛江州車兒底下,筆者估摸是藏掖著七般兵器的。倘是智取失效而必須“力爭”時,楊志也絕難取勝,因為他所面對的是準備充足、摩拳擦掌的七條好漢,身邊的14個同伙,讓楊志給得罪光了。在官場竭力上攀、對上峰巴結過甚者,對下屬必然是寡情、刻薄,楊志正是這樣一個剛愎自用、諂上而欺下的破落軍官。
七位勝利者,正是以晁蓋為首的聚義“七星”。刀槍未動而智取成功,是因為他們占住了“天時、地利、人和”。天時——乃炎熱的六月間,面對的是一伙長途負重、疲憊跋涉的苦不堪言者。地利——為黃泥岡,這是由大名府至東京必經的第五個地曠人稀的“強人出沒的去處”;況且,岡之東10里的安樂村早就有個晁蓋的內線白勝,此為伏藏龍虎、巧設酒計的絕佳所在。再者,晁蓋為東溪村保正,其家作為通民情、傳號令、保治安的窠巢,訊息靈通,情報準確,不僅摸清了楊志其人的落魄家底、性格心理,甚至也了解到這一起生辰綱里雜有蔡夫人的私貨、私人及私情。
十萬生辰綱,說到底是老百姓血汗的結晶。七條群策群力的好漢,籌劃精致,盤馬彎弓,以逸待勞。而謀勇兼具、武藝超群的硬漢楊志,自己將自己一路上弄成個光桿司令,縱有天大的本事,這生辰綱能過得了黃泥岡嗎?張恨水對這一節的評語:始終不過運用七八人,“而恍若有千軍萬馬,奔騰紙上也者”。仔細揣摩過不去黃泥岡的諸多原委,實在是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