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炳成《摔碗》
我和弟妹小的時候,倘若不慎摔破了家里的陶瓷碗,是要受到母親責罰的,輕者挨頓罵,重者還得挨打;尤其是在年節(jié)里,最忌諱摔破碗,會被母親認為很不吉利,甚至是影響全家一年禍福的大事件。因而,在過年期間,我們吃飯時都會格外小心,生怕失手摔破了碗,但還是難免發(fā)生,使我們受到皮肉之苦。
如今,摔破一只碗,簡直就不算個事。但那時候,一只土巴碗一毛錢,一只瓷碗三毛錢,家家通用;而不容易摔破的鐵皮搪瓷碗,售價是一元錢,一般人家很少使用。我母親說,她直到與我父親訂婚之后,打破了碗才不挨我外爺外婆的打了。我用搪瓷碗吃飯時已經讀高中了,上學校的大灶用,依然是怕陶瓷碗會不慎摔破,那樣就得挨餓。
也有例外。記得我小的時候,我家有一戶鄰居,兩口子不生育,每逢大年初一清晨,就端了一摞陶瓷碗摔碎在自家門口。我母親起初不解,就詢問他倆,他倆回答說,我家沒有孩子摔碗,我們自個摔了聽聽響聲。——在他們看來,有孩子摔碗,倒是一種幸福。那兩口子摔碗,摔的是一種心酸,摔的是一種宣泄。個中滋味,常人很難體會。
據說,喝摔碗酒源于戰(zhàn)國末期,秦國于長平之戰(zhàn)坑殺趙軍四十萬人,趙國幾欲滅亡,處在趙國北邊的燕國深深擔憂唇亡齒寒,就找到一個名叫荊軻的壯士去刺殺秦王嬴政,這就是大家熟知的“荊軻刺秦”的故事。荊軻行至易水時,燕國太子前來壯行,荊軻接過燕太子手中的酒,一飲而盡,隨后將碗摔在地上,表示此行有去無回,不成功便成仁。荊軻跨過易水后,大聲吟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種蒼涼而悲壯的場面實在動人心魄,隨后喝酒摔碗被廣泛流傳下來。在歷史上,喝酒摔碗還多用于一個特殊的場景,那就是犯人被斬首前,儈子手會喝掉半碗酒后將碗摔碎,然后行刑,這碗酒就也叫斷頭酒,表示一路走好,一去不復返之意。
又據說,喝摔碗酒是土家族的習俗,起源于周朝,與土家族傳說中的英雄先人巴蔓子有關,當年巴蔓子將軍因國內有難,去楚國搬救兵,楚國要求巴國給三座城。楚兵解救巴國后,楚使請巴國割讓城池,巴蔓子不忍割自己國家的城,遂割下自己的頭換取城池。重了信譽,保了國家。“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而在割頭之前,喝酒后摔碎碗,再拔劍自刎。這種大義人,天下少見,想想也夠悲壯的。后人為了紀念他,也學他的豪氣,學他的作派,學他的舍身取義,學他的決絕篤誠,飲一碗酒,飲過之后,將碗摔碎。
在西安永興坊特色美食街區(qū),有這樣一家可以喝完酒又摔碗的店鋪,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俗稱“摔碗酒”,意味著吉利、平安的意思。現在是和平年代,當然沒有什么壯士出征壯行的說法了,更多的是商家的一種噱頭而已,客人喝完碗里的米酒后,將陶瓷碗摔碎,“求吉利、保平安”。雖然這只是一種營銷手法,卻十分管用,帶來了不小的商機,但也有游客認為此舉浪費較大,還不環(huán)保。
在當下的影視劇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飲酒摔碗的場面。綜合起來,不外乎這么幾種:一是軍人出征,為了顯示馬革裹尸、戰(zhàn)死沙場的決心;二是結義兄弟,為了顯示情投意合、永不背叛的義氣;三是土匪盟誓,為了顯示報仇雪恨、同生共死的氣概。實際上,這些舉動都屬于酒文化的范疇,國人喝酒,追求的不僅僅是酒所帶來的生理上的快感,更注重精神和文化層面的東西。喝摔碗酒之所以在過去的年代里屢屢出現,成為司空見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英雄是大家崇拜的偶像,喝摔碗酒迎合了大家的好漢心理。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武松醉打蔣門神”這一回,武松一路喝酒,喝完痛快地摔碗;梁山好漢大戰(zhàn)高俅,也是喝完酒把碗一摔。英雄結義喝酒摔碗是以命相托,肝膽相照。歷史典故中,項羽破釜沉舟,那是不留后路勇往直、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氣魄;荊軻刺殺秦王嬴政前易水摔碗壯行,這些表現視死如歸的故事深入老百姓心中,也是老百姓學習的榜樣。
傳統酒文化勸酒的習俗在作怪。“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勸酒的習俗,讓人們覺得只要是能喝酒,那就一定是英雄豪杰,是好漢子,是真男人。喝酒就要大口喝,就要不醉不歸。摔碗酒不在于碗中的酒,也不在于所摔的碗,而是刻意想展示一種喝酒的豪氣。伴隨著猛烈的摔碗聲,尖銳的瓷片在摔碗池亂飛,滿腔豪情隨之得到充分的展露。
喝摔碗酒可以讓大家精神得到發(fā)泄,使大家減少工作和家庭生活壓力。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節(jié)奏快,導致大家的生活壓力日益嚴重。每個人都擁有了很多的煩惱,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這些煩惱一直存在,讓你的身心變得麻木。摔碗酒摔走煩惱、摔出運氣等口號,大打情感牌,宣揚摔碗可以舒緩緊張、排解壓力,以期達到情緒宣泄、減壓的作用。
但是,許多影視劇中飲酒摔碗的場面出現的頻率太高,會使人有味同嚼蠟之感。戰(zhàn)爭年代,物資匱乏,軍人出征,人手一碗,要摔碎多少只碗?土匪靠打劫,不心痛民脂民膏,也就罷了;軍隊靠老百姓養(yǎng)活,軍人都是老百姓的子弟,豈能隨意糟蹋飯碗!朱子家訓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何況飯碗!展現英雄氣概的方法很多,不見得都要喝摔碗酒。一種表現手法被不厭其煩地反復使用,只能證明編導已經江郎才盡,難出新意了。
現如今,許多小吃攤點,超市,外賣,飛機火車輪船旅行等,傳統的飯碗,包括飲酒的器皿,已經被一次性紙制、塑料、泡沫餐具所代替;尤其是隨著精神文明程度的大幅度提升,加之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許多國人已不再“壯懷激烈”,沒有了“怒發(fā)沖冠”的理由,待人接物趨于平和。就飲酒而言,也由高度數的烈酒,逐漸改飲紅酒、黃酒、啤酒,強行勸酒日漸減少,自飲也是量力而行,因而,在公眾場合飲酒摔碗的現象幾乎絕跡了。這是時代的進步,值得我們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