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鄧南遮/著 呂同六/譯《夜鶯之歌》全文賞析
夜鶯之歌
[意大利]鄧南遮/著 呂同六/譯
作者簡介
加百列·鄧南遮(1863~1938),意大利著名詩人、小說家、劇作家。他出名較早,16歲就發表了第一部抒情詩集《早春》。鄧南遮不僅是個作家,還是個軍人,是法西斯主義的忠實擁護者,曾跟隨墨索里尼征戰。他的政治傾向并沒有妨礙他的藝術才華,總體來講,他在意大利文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代表作有《新歌》《阿爾奇奧內》等。
夜鶯在歌唱。起初,歌聲散發著悅耳的喜氣洋洋的歡欣,猶如珍珠跌落玻璃琴鍵,在空氣中彈出柔和的顫音。隨后,一片沉寂。一聲婉轉的啼鳴升將起來,極其輕盈,搖曳不絕,仿佛是為了展示力量,表明勇氣,為了向一名陌生的對手發出挑戰。又是一片沉寂。這三種音調的旋律,滲透著一種捉摸不定的情感,仿佛是由蘆葦制作的纖細的長笛或牧童的風笛抒發出的聲聲輕柔的變奏,五回或六回重復著小小的企求。
第三次沉寂。歌聲轉化為哀歌,無精打采地展開,猶如一聲嘆息,顯得緩和,猶如一聲呻吟,顯得軟弱,傳達了一名孤獨的戀人的憂傷,一種凄清的愿望,一種徒然的期待;它發出了一聲呼喚,最終的、突然的、尖利的呼喚,猶如一聲悲涼的吶喊,然后消失了。
另一次沉寂,愈發抑郁的沉寂。于是聽得一種新的聲音,它仿佛不是發自那原先的喉管,它顯得那么膽怯、謙卑、哀幽,它那么像初生的鳥兒的唧唧叫鳴,像麻雀的聲聲啁啾;然后,這真純的樂音,以令人驚奇的反復變化,漸漸化為愈來愈急促的音符,它們在顫動的歌聲的飛翔中閃爍,在清晰曼妙的歌吟中振蕩,在無比大膽的回環中奔突,忽而跌落,忽而拔高,徑直上升到高音之部。
歌者顯然陶醉于自己的歌聲。沉寂是如此的短暫,各種音符因而幾乎未曾消失。歌者更把自己的陶醉傾注于充溢著激情和溫柔、低回和瀏亮、輕俏和沉重的始終多姿多彩的旋律;這旋律時而被纖弱的呻吟或悲戚的懇求,奔放的沖動或高音的召喚所打斷。
花園仿佛也在洗耳恭聽,天穹也向憂傷的樹木俯下身子,而那位隱身的詩人,正從樹的枝頭,煽動詩的波浪。簇簇鮮花深深地、靜悄悄地呼吸。西方地平線上凝聚著某種昏黃的光團;白晝的最后的回眸是憂傷的,幾乎是凄切的。不過,一顆星星已然升起,那么鮮亮,顫悠悠,猶如一滴燦爛的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