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香》付秀宏散文賞析
每天晚上,我都會走過一棵又一棵的街樹。這些樹,已被我走過千萬次。夏天的樹,一片茂盛,枝干向上伸展。冬天的樹,繁華落盡,靜靜地看著霧靄,領受無邊的寂寞。
樹的滄桑比人要多很多,但心智比人要淡定,所以每一棵樹都是高僧。任周遭世事喧囂,內心卻淡泊寧靜……
馬德說過,無欲的生命是安靜的。一匹馬、一頭牛都有這樣的時刻。曬太陽的老人,繡十字繡的女子,也是這樣,他們平和、恬淡、純真、潔凈,呈現了這個世界最美的姿態。
去拜訪一位商界的朋友,看到他十分忙碌,電話一個接一個,進來的人絡繹不絕,忙得與我打招呼的工夫都沒有。約他改日相聚,二十多天之內,日程竟全部排滿。他給我回電話,苦笑著說,錢是掙不完的,自己就像一只陀螺被推著走,活得沒有一點兒自我,更別說自在;寧靜真好,寧靜是福?。?/p>
寧靜,果真是福嗎?在有的人眼里,是這樣的。但在不能果腹的人眼里,很多寧靜是一片無奈的空白。靜,在很多時候是空白的,在某些行進的節點才是領悟。
沒有熱情的行動,寧靜就成為一塘死水。但只會熱情的行動,就沒有屬于自己可作主的靈魂。寧靜應是簡單物質生活之后的一種境界,恬和、安寧,如一彎細月,照著秋水。
莊子說:“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圣人之靜,善于固守養靜,萬物不足于撓其心志,所以能靜。”老子也認為:萬物生于靜而歸于靜。
真正的安靜,對照于紛擾的外物,來自于內心的頓悟。
一個行進中的人,需要經常給自己創造一些機會,安靜下來,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寧靜與和諧,是美的最高境界。不把躁動的心放下,無論幽居于深山,還是隱沒在古剎,都無法真正安靜下來。
哲學家周國平講過,一個人細嚼慢咽,習慣了,靜靜地領受大自然的給予,才能豁然開朗,讓心安靜下來。這個時候的安靜,會讓人感到身體慢慢生長一種純凈的力量,這種力量能把心靈無限地打開,把人生的苦樂成敗榮辱都包容進去,就像暮色一樣把各種顏色統領進去……
永恒寧靜中的佛陀,總處在不言中,這份內在就是守住靜默。周遭的格局來自內在,外在只是一份又一份的紛擾,這是靜默帶來的洞見。
通過對紛擾世界的思考和分析,這是一種小寧靜,然后你依憑小寧靜開始行動,可能獲得一個局部聰明,并得到具體的實惠。如果繼續下去,愚蠢就隱藏在某個不遠處,它在等待適當的機會爆發。只有當頭腦處在深深的大寧靜中,那個超越聰明的智慧才會顯現。
永恒的大寧靜,是你智慧的真正棲息之所。諸葛亮聰明吧,但也失去了自己的大寧靜,失去了那個大寧靜給予他的福祉。
真正的大寧靜是什么?只有寧靜變成你自然的狀態,外在的世界不能擾動你的純凈,你的內在是智慧的,并且充滿安詳。
成為了那個寧靜,你將聞到獨特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