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柴垛》黃鎮(zhèn)坤散文賞析
鄉(xiāng)村里需要仰望的風景不是很多,但柴草垛絕對是其中之一了。
柴草垛分柴垛和草垛。在我們那兒,草垛通常指稻草垛,沒有其它。而柴垛呢?柴垛即柴垛,或者叫柴火垛、柴禾垛,更沒有其它的內(nèi)容。通常情況下,稻草垛都要比柴垛高和大。
在老家一帶,農(nóng)民一年到頭的辛勞主要是種植稻子和收獲稻子。稻子收起來了,農(nóng)人惜物,生長稻谷的稻草也不輕易浪費。農(nóng)民把稻草收起來,曬干,又堆疊起來,堆疊成高高的稻草垛——稻谷是農(nóng)人的糧食,而稻草是生產(chǎn)隊里的耕牛的糧食,一座高高的稻草垛呢,那算得上是耕牛的糧倉,也說不準是耕牛眼里“五谷豐登”、“豐衣足食”的標志哩。
要想堆疊一座稻草垛,不聚眾人之力無法辦到,因此,稻草垛屬于集體年代的產(chǎn)物。自集體解散后,稻草垛也基本上在鄉(xiāng)村甚至在大地上消失了。可柴垛不一樣,柴垛屬于家庭屬于個體,因此,在鄉(xiāng)村,只要家庭存在,只要山上長著樹木,柴垛或許就永遠都不可能消失了。
有道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柴是被放第一位的。當然,柴被放在第一位或許如有人說的是指柴在“飲食”的步驟中的地位,而并非指柴是主要的、是核心,不過,這也說明柴不可忽視了。是了,那時候的山村,沒有煤氣、沒有煤球、沒有電作燃料。一家一戶燒火、做飯、炒菜,只有靠點燃柴草燒火做飯。柴垛就成了農(nóng)家生活的必需品,成了村民生存、生活的重要資源。
因此,隨你走進鄉(xiāng)間的任何一個村莊,隨你走到村莊任何一戶人家里,那屋檐下,那院落里或曬谷坪前,你都會見到一堆堆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或黃或黑的,被碼得齊整的、醒目的柴火垛。有的柴垛里的柴火早已干枯,早已是經(jīng)了風吹經(jīng)了日曬的舊柴火,有的卻是剛剛從山上砍回的新柴火,這些新柴火還散發(fā)著淡淡的沁人心脾的草木芳香。鄉(xiāng)人把柴火堆疊成一座座或高或低的柴垛,那不是為了好看,是為了實用:被堆疊在柴垛里的柴火通風通氣容易干,其次不占地方。
炊煙下,農(nóng)屋前,一堆堆或高或低的柴火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可你站一處兒仔細看去,一座座被碼得又高又齊整的柴火垛和一座座被碼得又高又齊整的稻草垛一樣,都很耐看,無形中都成了鄉(xiāng)村一道獨特、秀美的風景。細細品咂,一座座滿含柔情蜜意滿含村民勞作的辛勞和欣悅的柴火垛,又像一尊尊蹲在農(nóng)屋前的巨人,在那兒守望著家園,守望著村莊,守望著平和與幸福。
柴火是尋常物,可山里人家,一日三餐、一年四季都離不開柴火了。家中有了柴火便有了燒飯的原料,家中有了幾座高高的柴火垛,一年燒火煮飯的“本錢”也就具備了。而對于一座村莊來說,炊煙裊裊,飄渺如紗,繞村十里香,那可是神仙都向往的地方了。哦,尋常的柴火,尋常的柴垛,那可是村莊最具體的存在了,它溫情、溫馨、淳樸、厚實,它儼然就是一座溫情脈脈的村莊縮影。
一個家庭與柴垛關(guān)系最密切的當是家中的婦女了,其次是男人,再就是家中的老人和小孩。當然這也不是絕對。就拿我們家來說,與柴垛關(guān)系最密切的是母親。打我記事起,母親便經(jīng)常到山上打柴,從山上背回或挑回一捆捆、一擔擔的柴火。下地干活的父親,每天傍晚收工時也幾乎要背柴或挑柴回家。下地的父親每天和他的同伴一樣是帶著午飯干活去的,中午在田頭地角里吃了午飯,便趁午間休息的當兒到就近的山上斫一捆或一擔柴火,傍晚里收工回來,人到家了,柴火也到家了。
當我會走路了,我也開始上山去背柴。起初是和哥哥一起去的,哥哥沒空了,我就自己去,而且常邀了伙伴一同去。在鄉(xiāng)下老家,村子的四周都是山,山上長著各類茂盛的樹木。早飯后上山,近午時背回一捆柴火;午后上山,傍晚前背回一捆柴火。上午一捆下午一捆,一天兩捆雷打不動。即便上學讀書了,這也是星期天或節(jié)假日每日必修的功課。
到了暑假,不用上學,便天天上山,此時,屋檐下或院落里的柴火垛就會一天天增高、增多。山里人從山上打回來的柴火通常是填自己家的灶膛,是用于每日里的燒水做飯熬豬食,可柴火積得多了,有時也會挑一些到山下的村子里去賣,換幾個零錢貼補家用,以此維系貧簡的生活用度。但這樣的事是不常有的,因挑柴辛苦,卻賣得便宜。
在我的記憶中,鄉(xiāng)村的柴火及柴火垛曾演繹了無數(shù)酸甜苦辣的故事。可曾幾何時,隨著農(nóng)村的電、沼氣、液化氣的逐漸普及,上山斫柴的人少了,村里的柴火垛也自然少了。然而,柴火垛并沒有消失。許多的人仍喜歡以柴火為燃料,因為用柴火做出來的飯菜更香甜可口,味道更鮮美。
鄉(xiāng)村之所以叫鄉(xiāng)村,是有許多能代表鄉(xiāng)村的元素存在。能代表鄉(xiāng)村的元素很多,柴火垛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無論在何時何地遇見它,我都要細細地去觀賞一番。說來也奇怪,每當我在細細地觀賞這熟悉又親切的柴火垛時,故鄉(xiāng)仿佛就近了,遠去的少年時光也仿佛并不那么遙遠了。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雁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