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季(外一篇)》李潤地散文賞析
兒時在鄉下最愛聽知了的叫聲了。不僅因為它是夏季最響亮的聲音,而且,知了叫起來的時候,麥子就要收獲了。
夜幕降臨,帶上手電筒和瓶子,到小樹林去逮正在往樹上攀爬的“知了爬爬”(學名蟬蛹),回家后,讓娘用油煎炸,吃起來味道美極了。中午,舉著一根涂著樹膠的竹竿,還能沾一些熱困了的知了,用細線牽著,飛著玩。放學后,撿些知了脫出的殼,賣了錢買些油鹽醬醋,還可以受一番夸獎。
逮知了是個技術活,知了非常機靈,當你在遠處看到知了時,就要避開知了的視線,貓手貓腳、輕輕地靠近樹干,猛地伸出手掌捂住知了所在位置,就大功告成了。
個兒大的知了,發出的聲音是直的,這種知了多。那種發出“知——了、知——了”二字音、有節奏、數量較少的知了,三伏過后才會聽到。每到這個時候,知了的聲音就漸漸地弱了下來,天氣也就一天比一天涼了。這個時候就盼著,來年能早一天聽到知了的叫聲。
這恐怕要算小時候最大的樂趣和最清晰美妙的記憶了。童年的故事已難重復,但知了的叫聲依舊很響亮。當然,我依然愛聽它的聲音。
盛夏的燥熱被秋風徐徐吹去時,知了聲最動聽,天高氣爽,知了聲就像飄忽的歌聲,抑揚頓挫,亮麗悅耳,“流響出梧桐”、“居高聲自遠”,使人心曠神怡。即使在盛夏,也還是可以有這樣的感覺的。一片蔥蘢碧野中,有知了的叫聲,則更加生機盎然。
有一次,來到一片樹林中,滿眼的綠色,林風吹來,一時間讓人忘卻了世間所有的煩惱,仿佛變成了林間的一只飛鳥,瀟灑飄逸,平靜從容。忽而,知了聲四起,反而增添了林的幽靜,還真找到了“蟬鳴林更幽”的感覺。
有了一番人生體驗和見識的增長,覺著知了的叫聲仿佛又多了幾分變化。
閱歷稍長之后,知道了“知了”的學名是:蟬。
荀子《大略》言:“飲而不食者,蟬也。”它的生存方式是清簡的,仔細尋味,它的生命本質更具光彩,追求的品格亦是超然。《史記·屈原傳》中可見它的操守:“濯淖汙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渣者也。”《淮南子·精神》亦言:“蟬蛻蛇解,游于太清。”不說知了在經歷了極度痛苦之后留下知了殼仍可入藥,也不說清心寡欲者喻知了殼為“解脫”(有宗教稱有道之人死如蟬之脫殼),只說知了的生命過程,就令情感豐富之人生出幾滴熱淚來。
知了的生命一般只有18—20天。其繁殖是雄、雌交配后,雌知了產卵于楊樹、柳樹等樹木細枝條,產卵后的枝條會逐漸枯死。來年夏季,經雷雨電擊,帶卵的枯枝落地。再經雨淋日曬,枯枝腐爛,知了卵便入土成幼蟲,在土層吸食植物的根,開始生長。其幼蟲到知了,要在土層里生活多長時間,方可出土羽化成知了?為此,我曾請教有關專家及查閱相關資料。一般自卵入土成幼蟲到知了,最快也需三年時間。非洲一種黑蚱知了,在土里生活最長達26年,我國黑蚱知了,一般在土里生活9—12年。
我最初得知這個結果,不禁驚呆了。這是一個多么漫長而又落寞的生命積淀。這種看似不具備生命實際意義的歷程,對知了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是為了夏秋時節幾日動聽的吟唱?知了聲響四野不久,雄知了交尾后即死,雌知了產卵后命休,生命不過兩三周。它們究竟為了什么,是因了性欲,抑或是愛情,還是為了生命的沖撞、生命的換位和延續?
凡人不懂知了語,難解其意,憑空想來,倒有了“知了比人高尚”的妄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于它們才是最完美的注釋,如此沉重的代價,令聰明而實惠的人類,十有八九,做了童話去聽。
知了還與美不可分,“嬋娟”意為姿態曼妙優雅,“蟬聯”示為連奪魁首之敬謂……
正所謂,有了知了的叫聲,春天才會離去;沒了知了的叫聲,深秋才會到來。那是一個成長與收獲的季節!
穿越時空的蛙聲
童年的記憶里總響著蛙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那時候,我覺得我賴以生存的鄉村,其實就是一個襁褓中的嬰孩,它和我一樣,整夜整夜地泡在生動的蛙聲里,做著甜甜美美的夢。
春暖大地,蛙們頂著一身土從蟄伏了一冬的洞穴里鉆出來。只不過,這時它們多半沉默著,悄無聲息。驚蟄后的第一聲蛙鳴,青蛙以自己的方式揭開了季節變換的大幕。印度人在其上古詩集《梨俱吠陀》中,曾以“默默沉睡了一年/似婆羅門守著誓言/青蛙現在說話了/說出/這雨季最潮濕的語言”這樣動情的敘述,來表達他們初聞蛙鳴的愉悅和欣喜。
但是,真要聽取成片的蛙聲,卻得在喧鬧的夏天。那正是搶收搶種(收小麥、種玉米)的大忙時節。田間、河畔,滿耳蛙聲如鼓,那么種田人的心里必會漲滿了喜悅之情。
尤其是在夏日的黃昏,晚霞欲消,空氣中彌漫著禾苗的清香,大地清純得只剩下蛙聲片片,此時,田間小陌,肩荷鋤鎬的農人,牽著老牛,一步步走向飄著裊裊炊煙的家園,一天的勞作與辛苦便在蛙聲中消失了。這蛙聲的唱和鮮活了夏日黃昏。
入夜之后,勞動了一天的人們躺在床上,那咕咕嘎嘎、亮潤如珠的蛙聲猶如催眠曲,讓人更容易入夢。夜闌無寐,挑燈獨坐,那此起彼伏、聲如潮涌的蛙鳴與你相伴,為你驅走幾分深夜的孤寂。月朗星稀、四野岑寂,獨自漫步于田埂上、池塘邊,無數墨綠的鄉土歌手,正搖其長舌,鼓其白腹,盡情盡興而歌。有時,一蛙獨鳴,襯出夜的冷清。群蛙合唱,讓你感到夜的喧嘩與騷動。而于一片蛙聲中漫步的你,會覺得自己已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何處最添詩性客,黃昏煙雨亂蛙聲”,于黃昏時分,在霏霏細雨中打一把傘,獨步于桑間陌上,聽那來自苗、草間的此起彼伏的蛙聲,即使不會吟詩,恐怕心中也會涌動眷眷詩意。
蛙聲于我,所留鮮亮的記憶還有夏日雨后。宋人趙師秀詩曰:“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夏日多雨,來得快走得急,雨歇風住,涼意漸生,蛙聲響起。先是東幾句西幾句,清晰可數,緊接著便匯聚成密密的如潮蛙鼓了。
青蛙喜水,它躍入水坑中的情景不亞于我長大后看到的跳水運動員,水面發出“撲”的一聲響,漾起一圈圈的漣漪,煞是好看。
記得小時候聽廣播“少兒節目”中說,夏夜青蛙們在池塘里開音樂晚會,它們用歌聲“談情說愛”。果然,“音樂會”后,一片片像魚眼睛似的青蛙卵粘連在一起,很快就變成了長著小尾巴的黑色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再過數日,小蝌蚪就變成了可愛的小青蛙,開始“咕——呱”地鳴叫了。齊白石先生有一幅《蛙聲十里出山泉》的水墨畫,畫面上只畫了幾只在山巖縫隙中隨潺潺流水漂出的小蝌蚪,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意境,實在令人叫絕。
不只中國人喜愛青蛙,青蛙還迷倒過川端康成,他“一聽見雨蛙的鳴聲,心田里忽地裝滿了月夜景色”。但最令我動情喜愛、感慨系之的,卻是辛棄疾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八百年前的蛙聲傳到了今天,寥寥數語,不僅描摹了一幅那時的田園風景,更借此述說了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不少文人雅士眼里,蛙聲是有著濃郁的詩意和音樂稟賦的。傾情于蛙聲,便是傾情于那種恬淡的意境,那種祥和的感受。而蛙聲于我,更有著別樣的情懷。現在,每當蛙鼓如潮的季節,我總是去往鄉野,沉醉于蛙聲中,以一顆至誠的赤子之心,甚或,以一株小麥、一棵玉米的淳樸的心,去觀望藍天大地,祈盼著風調雨順!這一點,對我們腳下這塊土地來說,是多么重要和珍貴。因為,蛙聲與大自然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