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胡蘭《太行深處》
一層一層的巖石,構筑起這一片片連綿的山巒。山嶺上,覆蓋的是一層薄薄的黃土。這一層薄薄的黃土上,生長著一些灌木和野草。也許因為是秋天,這些灌木和野草已經泛黃或者泛紅了。山上,紅、黃、綠交織成斑斕的一片。我極目遠望,卻沒有看見哪一座山上,有著像我們家鄉井岡山的山嶺上那樣繁茂和蒼翠的大樹。
我甚至驚異地發現,附近的山嶺上,灌木叢中,隱隱的有一些白色的小點。是白山羊?是小白兔?可是,它們怎么一動不動呢?坐在疾駛的汽車上,我瞪大眼睛,想看清這到底是啥玩意兒,但終究沒有看個清楚,也無法想個明白。
9月27日,我隨中國作協采訪團來到山西平順縣的青羊鎮車廂溝,徒步走到一個中藥材基地附近,才看清它們的真面目。原來這是用水泥和石塊依山勢壘起的一個一個土坑。同行的長治市文聯主席溫學軍告訴我,這樣的土坑,名叫育林坑。村民壘好一個一個育林坑,再從山下挑了泥土填入坑里,埋入少許基肥,再將樹苗栽種其間,之后,便是三天兩頭從山下挑運了水上山,直至樹苗能把自己的根扎進巖石縫隙,帶給人們常年的綠意。我想不到,在這里,一棵樹木的成長,有著如此復雜和艱辛的過程。再仔細看,我又發現,這些人工栽種的樹木,并不高大,也不茂盛,而且只有陰山坡才有。對了,因為雨水缺少,樹木在陽山坡是很難成活的。
望著山嶺上這一片一片的綠蔭,我的心里,不禁感嘆起了當地群眾的堅韌和頑強。
一路走來,我也沒見著成片的農田。零星的幾塊田地,大多是位于兩山之間的窄小平地。這里的人們習慣把這些小平地稱作“溝”。如車廂溝、西溝、劉家溝。這些田地,有的覆蓋著綠色泛黃的作物,有的已經收獲,露出新翻的黃土,看樣子又要種上什么新的作物了。
直覺告訴我,這是一片貧瘠的土地。打開網絡搜索,百度百科這樣描述平順縣:地處太行山脈南段西半側,是典型的干石山區和革命老區,山高谷深、土壤瘠薄、干旱缺水……
這山嶺、這田地,不禁讓我的內心生出了憂慮和疑惑:這里的扶貧工作進行的怎么樣了?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這個16萬人口的國定貧困縣和革命老區,能順利實現脫貧摘帽嗎?
在車廂溝中藥材基地,我們見到了微信名叫“新新小農人”的徐斌,他是平順縣農業農村局農廣校校長。
基地入口處,立著幾塊巨型宣傳牌,展示的是基地建設情況和種植的道地中藥材各個品種的植株圖片。徐校長領我們參觀,在巨型宣傳牌前向我們介紹基地整體情況,以及基地在助力脫貧攻堅中所做的努力。有時,他又指著某一處山坡或某一個山腳,告訴我們,這里種植的是潞黨生、黃芩,那里種的是柴胡、黃芪或其他品種,其間套種了什么糧食作物,解決了多少個貧困農戶的就業……
他如數家珍一般,娓娓道來。我猜想,對于這個基地的建設和發展,這位新時代的新新小農人一定付出了不少的時間,傾注了不少的心血。
基地是2017年開始興建的,由平順縣政府主導,山西省振東中藥材公司承擔實施。總規模達5000畝的中藥材種植基地,覆蓋了青羊鎮、路家口、南北頭等八個行政村,惠及1800余農戶470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00多戶1700多人。他們把土地流轉給公司,建成多品種中藥材種質資源圃、種子種苗生產和示范基地,又通過企業加合作社、基地加農戶的中藥材種植利益共享模式,有了良好的就業渠道和穩定的家庭收入。
路家口村的素玲便是其中的一員。這些年,她每年在基地栽種和采收的繁忙時段,來到基地務工,大概有4000元的勞務工資。在基地的指導下,家里種植中藥材,每年也有4300余元的收入。這在以往,基本上是無法想象的事情,任她怎么勤勞,就是來不了錢。那時的家中,連人情禮節都捉襟見肘。如今的一切,讓她切切實實感到了脫貧攻堅政策的好,也讓她這位50歲的農村婦女,重新看到了自己的價值。
我們這次去時,天氣晴好,正是黨參采收的好時節。
經過了三年的生長,那些黨生,一定在泥土里長得白白胖胖又長長。我想象著它們即將帶給農戶們的欣喜和激動。
腳踩在太行山的土地上,我不由想起了念小學時學過的一篇課文:《愚公移山》。愚公家門前橫著兩座山,阻隔了他們一家走向山外的路,也阻斷了他們擺脫貧窮的路,其中一座山就叫太行山。在平順縣,也有這樣的一些人家,他們祖祖輩輩居住在太行山的高山深谷里,過著靠天吃飯、在石頭縫里刨生活的日子,生活的窘困可想而知。可是如今,還能眼睜睜看著他們在缺水少土的太行山深處苦苦掙扎嗎?不能,一定不能。習總書記曾經說過,“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老區在全國建小康的征程中,要同步前進,一個也不能少。”這些話,是總書記視察我的家鄉井岡山看望貧困群眾時說的。井岡山人民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勤干苦干加巧干,通過發展旅游、發展產業和易地搬遷的方法,已經于2017年的春天,宣布率先脫貧摘帽了。與井岡山同是貧窮山區又是革命老區的平順縣,也一定記著總書記的話。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區的群眾付出了犧牲,作出了貢獻,如今更應該要幫助他們,幫助他們走出大山,帶領他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平順縣已經這樣做了,他們做得很認真,而且很用心。縣里統籌資金,在產業集聚區和中心集鎮或公路沿線,興建了70個集中搬遷安置點,又劃定了一些分散安置區。4000多個農民家庭,10000多個村民,早已在安置地開啟了新的人生。青羊鎮的劉家村北嶺莊、圪堆溝莊、東寺頭鄉的門樓村……那260多個遠離城區的深山小村莊,也已經整體搬出了大山。他們,帶著對故鄉的一份懷念,懷著對新生活的無限憧憬,在新的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多年夢寐以求的愿望,一朝成為了現實。他們的心里,一定幸福滿滿、欣喜萬分。
我知道,我的憂慮和疑惑是多余的。
返回的路上,溫主席告訴我:今年的早春二月,平順縣已經成功脫貧啦!
哦,原來,他們的雙腳,已經踏著春天的節律,邁上小康的征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