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克萊修
【介紹】:
古羅馬著名詩人、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無神論者。出身于騎士階層。他用畢生精力寫成的《物性論》一書,是至今保存下來的古代原子唯物論最完整的一部著作。全書共六卷,是一部六腳韻箴言式的哲學詩篇。在這部著作中,盧克萊修全面地總結了當時自然科學的成就,系統地闡明了古代原子學說,特別是對伊壁鳩魯的思想作了詳細的論述。在哲學方面,盧克萊修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原子和虛空構成的,世界上除了原子和虛空以外沒有任何別的東西。物質世界是無限的,它決不是由神創造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看不見的原子構成的。生命也是運動著的原子的產物,心靈也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雖然看不見,但不能因為看不見就認為它不存在。虛空也是客觀存在的,沒有虛空原子就不能運動。原子在虛空中垂直下降時,會發生微微的偏斜,正因為原子的自動偏斜運動,才使原子之間互相撞擊,而形成萬物。如果不發生這種微微的偏斜運動,原子之間就不會撞擊,自然也就不會創造出什么東西來。只有承認這種原子的自動偏斜運動,才能“割斷命運的約束”。盧克萊修指出,神的觀念是億萬人們不了解自然現象,發生恐懼心理而產生的。宗教是使人貧困和犯罪的根源,是一切罪惡行為的“孵育者”。他主張人們應當觀察、研究自然界,獲得真正的科學知識,才能消除宗教的偏見。他提出了打倒宗教的口號。但他還不能認識宗教產生的階級根源,也不可能找到消滅宗教的正確途徑。在認識論方面,他堅持德謨克利特的“影象說”,認為感覺是一切知識的源泉,人應當相信自己的感覺。如果不相信自己的感覺,不僅一切理性將消失,而且生活本身也會隨之滅亡。在社會政治思想方面,他進一步發展了伊壁鳩魯的社會契約思想,認為人類歷史是一個進化發展的過程,國家和法律的產生,是人們彼此約定的結果。在倫理觀點方面,他繼承了“幸福論”的思想,認為生活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而幸福是求得個人精神上的安寧,擺脫對神和死亡的恐懼。盧克萊修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在歐洲哲學發展的歷史上曾起過進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