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國際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偉大號召。這一號召在1864年變成了現實,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了。十九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歐美自由資本主義進入極盛時期。近代大工業的發展,一方面使產業工人數量劇增;另一方面,因剝削加重,給工人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從而造成了勞資矛盾日益尖銳,工人運動重新走向新的高潮。歐美資本主義大國興起了廣泛組織工會的熱潮,在工會領導下,英、法、德等國出現了大規模的罷工運動。與此同時,歐美諸國出現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的高潮,又為各國無產階級提供了新的斗爭舞臺。各國工人在同情德、意統一運動、聲援波蘭人民抗俄斗爭、阻止本國政府破壞美國內戰、支持中國太平天國起義等的共同戰斗過程中,使工人階級特有的團結戰斗的國際主義精神得到充分發揚,既加強了無產階級國際團結的信念,又喚起了工人階級的政治積極性,為工人國際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工人國際的建立也是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為推動國際工人的覺醒和團結,在理論宣傳、骨干培養和策略指導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馬克思、恩格斯是第一國際的組織者,馬克思主義是第一國際的靈魂。1862年英、法兩國工人在倫敦博覽會上的會見和歐洲工人階級對1863年波蘭起義的聲援,直接促進了工人國際的成立。
1864年9月28日,英、法、德、比、瑞士等國工人代表在倫敦圣馬丁堂召開大會,決議成立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總部設在倫敦。大會選出二十一人委員會,馬克思當選為委員,并被委托草擬《協會成立宣言》和《協會章程》。1866年9月,在日內瓦舉行的代表大會,通過了馬克思起草的這兩個偉大而光輝的文獻。第一國際成立后,首先領導和指導了國際工人階級向資產者展開了強大的政治斗爭和經濟斗爭,使國際工人協會在資產階級眼中成為一個巨大的、萬能的、無所不在的力量,使資產階級感到恐懼。為了保證對敵斗爭的勝利,第一國際在馬克思、恩格斯領導下,開展了反對各種機會主義流派的斗爭,先后戰勝了蒲魯東主義、拉薩爾主義、工聯主義和巴枯寧主義。巴黎公社是國際的精神產兒。公社失敗后,歐洲資產階級反動派制造了一片白色恐怖,第一國際再也無法在歐洲進行活動。1872年9月,海牙代表大會決定,將總委員會遷往美國紐約。根據馬克思提議,1876年6月在費城召開的大會,宣布解散第一國際。第一國際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戰斗了十二年之久,它傳播了科學社會主義,促進了工人運動的發展,加強了國際無產階級的團結,在國際工人運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將在工人解放的斗爭中萬古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