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和《仰望一幅照片》
吉林省敦化市陳翰章烈士陵園內,一幅只有陳翰章將軍頭顱的照片安放在紀念館的展臺上,供人們瞻仰。 ——題記
仰望這幅照片,仿若在仰望一座高山,巍峨地屹立在中華大地。
這是一種高度。擁有了這高度,遠眺,四海風云可盡收眼底,俯瞰,大好河山當盡覽胸懷。正是這高度, 使陳翰章將軍懷天下因而鐘情華夏,哀民虐因而立誓革命。他是一位以智勇勝敵和獻身無畏的先驅,是飄揚在同道者隊伍里的旗幟,是照亮黑暗角落的火把,是激勵前行者沖鋒的號角 。
仰望這幅照片,如同捧讀一段血與火的歷史。1940年2月,抗聯英雄楊靖宇將軍犧牲了。慢道抗聯無繼,有我在!時為抗聯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指揮的陳翰章將軍,獨撐第一路軍大旗,伏擊討伐隊,夜襲敵哨卡,在白山松水間與侵略者展開了更加堅決的斗爭,譜寫了抗聯戰士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又一曲壯烈悲歌。
寡不敵眾呀!終因寡不敵眾,戰斗到1940年12月初,面對敵人梳頭發般的冬季大掃蕩,一支60人的隊伍最后只剩下了16人。這是革命的火種呀!保住這火種就保住了希望,保住了未來,保住了最后的勝利,一定要沖出敵人的包圍圈。陳翰章帶領著這支隊伍晝伏夜出,艱難跋涉。雪地上,他們走得很快,大家都踩一個腳印,走在最后面的人再把腳印埋上,以防敵人發現追蹤。隊伍悄無聲息地疾速前進,從12月5日到7日,3天時間,敵人根本沒有發現他們的影子。眼看就要突出重圍了,孰料這最后的16人中竟出了個貪生怕死的叛徒,偷偷離隊向附近的敵人投降告密去了。投敵者雖然只有一人,卻抵過了一直圍堵他們的千余日偽軍。由于敵人掌握了他們的行動計劃,便立即增調大批人馬,對陳翰章帶領的抗聯隊伍進行了東、西、北有目標的三面合圍。
那是楊靖宇將軍犧牲(1940年2月23日)9個月之后的1940年12月8日,陳翰章帶領著僅存的15人繼續突圍。由于出現了叛徒,原定在晚上的突圍計劃,不得已改在了白天。
幾個方向已傳來槍聲,眼看敵人一步步逼近。陳翰章掏出手槍決定,由他和一名機槍手留下掩護,其余人由胡連長帶領大家立即向附近樹林方向撤退。然而,就在胡連長與陳翰章將軍爭論要由他來掩護的時候,幾顆炮彈落下,胡連長不幸犧牲,接著機槍手為掩護陳翰章也不幸遇難。敵人離得更近了,已經能聽到他們的喊叫聲:捉活的,捉活的!陳指揮快投降吧,能當大官呢。為掩護戰士們突圍,陳翰章躲在樹后,一串串子彈射向敵人,機槍子彈打光了,就用手槍打,敵人一個個倒下。他們見勸降無效,便集中火力向陳翰章射擊。陳將軍身中數彈,上身完全被血染紅。最后,陳翰章將軍憑著僅有的一點力氣,掙扎著爬起來,讓自己的上半身就近靠在一棵粗大的松樹上,“如同一尊莊嚴的雕像,威武不屈”,時年他只有27歲。
為向關東軍頭子邀功,兇殘的敵人不僅砍下了陳翰章將軍的頭,而且就在他中彈靠上松樹之后,竟用刺刀捅進了他的眼睛……陳翰章烈士的頭顱被福爾馬林液浸泡,曾被保存在當時偽滿洲國“首都”新京(今長春市)的“大陸科學院”。
人民想著念著這位為國捐軀的抗日英雄,1948年12月25日,他的遺首被找到,1955年4月5日安放在了哈爾濱東北烈士陵園。為紀念陳翰章將軍,讓他在家鄉的土地上永生,敦化人民于日本投降后的次年8月15日,即把陳翰章將軍的出生地敦化縣半截河屯改名為翰章屯,并在縣政府院內建立了陳翰章紀念碑。2013年4月10日,在陳翰章將軍百年誕辰即臨之際,敦化市男女老少手持挽幛,沿途數萬人冒雪夾道迎回了將軍遺首,并于6月14日陳翰章將軍百年誕辰這天,在敦化市陳翰章烈士陵園舉行了隆重的身首合葬暨公祭儀式,讓一代抗日名將的英魂回歸故里。
陳翰章將軍的英雄事跡感天動地,英名流傳八方。一首懷念鏡泊英雄陳翰章的歌曲至今還在流傳:“鏡泊湖水清亮亮,一棵青松立湖旁。喝口湖水想起英雄漢,看見青松忘不了將軍陳翰章。”如今來到敦化的人,也都把能夠走進陳翰章烈士陵園瞻仰,能夠去走一走抗聯路,看一看密營的樹,拜一拜烈士墓,作為了卻心愿的一次經歷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