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托馬斯主義
現代西方廣為流行的宗教哲學、天主教會的官方哲學。1879年羅馬教皇利奧十三在《天父圣諭》的通諭中宣布要“重建托馬斯主義”,并規定托馬斯哲學為天主教的“唯一真正哲學”,各級天主教教會必須倡導,一切天主教學校必須講授。不久在羅馬成立了“圣托馬斯學院”作為復活托馬斯主義的國際中心,在天主教影響較大的一些國家也紛紛成立起宣揚托馬斯主義的中心。從此托馬斯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以復活,人稱新托馬斯主義。
新托馬斯主義最初流行于比利時、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德國,后來擴散到美國和拉丁美洲各國。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比利時的麥西埃、法國的馬利坦、吉爾松、奧地利的維特爾、瑞士的鮑亨斯基、美國的阿德勒等。其中,法國哲學家馬利坦被公認為這個流派的領袖人物。他最初追隨柏格森的生命哲學,信奉新教,以后改信天主教。他曾在歐美一些大學和神學院任教。著有:《哲學概論》、《完整的人道主義》、《存在和存在者》、《人和國家》、《知識的階段》、《道德哲學》等。
新托馬斯主義與托馬斯主義一樣以論證上帝存在和關于上帝的宗教教義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但新托馬斯主義強調要把基督教教條同科學發展成就“調和”起來,同現代社會生活聯系起來。以使托馬斯主義“依然能作為20世紀億萬人思想和生活的準則”。這樣,它雖然為科學和理性保留一定地盤,但它最終又必須使科學服從宗教,理性服從信仰。它把知識分成由下而上的三級:科學、哲學、神學,認為前面的是理性認識、后面的是信仰認識,上級指導下級,科學與哲學要服從神學。它主張有雙重真理,既有理性的真理又有信仰的真理。從而科學不能駁斥關于靈魂不死、上帝存在之類的教義,并且,人們為了獲取關于本質的知識就必須走向信仰領域。它還把宗教、上帝當作社會歷史發展、社會制度變更的決定力量。新托馬斯主義極端仇視馬克思主義,它的許多代表人物如鮑亨斯基、維特爾等以專事攻擊辯證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而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