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螺舟琉球國運柩
作者: 賈玉民 【本書體例】
杭州高螺舟先生人鑒,翰林前輩也。余未及見,彭雪琴侍郎乃其門下士,為言其軼事云:
道光間先生奉命封琉球國王,禮成散步于館外,見一屋中有棺焉,前和有題識曰:“天朝參將某公之柩”。異而詢之,則乾隆間護送封王之使至彼國而以病死者也。問何以不歸,曰:“海船忌載柩。”先生曰:“是俗忌耳,何足慮,吾當歸之!”謀于副使,副使不可。先生曰:“吾兩人猶彼也,萬一死海外,亦無歸乎?請以吾舟載之,雖沈溺無悔。”而一舟之人亦皆執不可,先生怒曰:“此吾舟也,吾為政!”卒載之行。
未一日,風波大作,舟中人咸歸咎崩角于先生之前者數十人,請棄柩,先生不可。而風益暴,求者益眾,其勢洶洶,殆不可止。先生嘆曰:“彼在外國,固幸無恙,吾載之歸,反棄之海,吾何以對死者乎?汝曹可為設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眾聞之,踴躍從事,數人舁(yú郁)柩至船頭,又數人為陳設祭品,又數人告具于先生。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謂眾曰:“速投之海!”眾愕然,請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與俱投于海耳!”眾大驚,爭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決矣!吾以一柩故累爾眾人,不投之海,無以對生者;然吾不與同投于海,又何以對死者?吾意決矣!”眾人環顧罔措手足。正相持間,風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爾曹何紛紛乃爾?姑徐之,風作,再議可也!”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風恬波靜,安抵粵東。參將故粵人,訪其家而歸之。“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謂歟?而“忠信之可以涉波濤”,益信矣!
(節選自《春在堂隨筆》原無標題)
高螺舟先生名人鑒,原籍杭州,是我們的翰林前輩。我沒能趕上一睹風采,然而彭雪琴侍郎(彭玉麟,1816—1890,曾任兵部右侍郎),乃是他的門生,曾給我講過先生的故事。
道光年間先生曾作為朝廷特使,策封太平洋中的島國琉球國王。策封典禮完成后,先生在賓館外散步,偶然見到一所房內停有一具棺材,棺材前頭題寫著:“天朝(中國清朝)參將某公之柩”。先生感到很奇怪,詢問其原由,才知道這位參將是乾隆年間護送朝廷的封王特使而病死在這島國的。先生問道:“為什么沒有將靈柩運回中國?人們說:“海船最忌諱運載棺材”。先生說:“這不過是陋俗罷了,不必擔心,我要把他運回故國!”但和副使一商量,副使不同意。先生說:“我們兩人跟這位參將是一樣的,萬一死在海外,難道也不能魂返故國嗎?請裝在我的船上,即使沉海而死我也絕不后悔!”然而全船的人也都堅持不同意,先生怒道:“這是我的船,我作主!”終于還是將棺材裝上了船。
開船不到一天,海上風浪大作,船上的人都埋怨先生,有幾十個人跪下叩頭,請求把棺材拋掉,先生不準。一會兒風浪更暴,請求的人更多了,聲勢洶洶,看樣子是難以阻止了。先生嘆氣說:“他的靈柩停在外國,本來還算安穩,現在我要把他運回,反而拋入大海,我怎么向死者交待呢?你們可以準備點祭品,我要祭奠一下死者,告訴他迫不得已才拋掉他的意思。”大家聽后,都紛紛動手準備:一些人把棺材抬到船頭,一些人擺好祭品,又一些人向先生報告準備妥當。卻見先生身著莊重的官服走了出來,登上棺材就坐到上面,對大家說:“趕快把他拋到海里吧!”大家都愣住了,請求先生下來。先生說:“我不會下去,我要與棺材一起投到海里!”大家都很吃驚,爭著上前去拉先生。先生呵叱道:“誰敢拉我!我主意已定,我為了一具靈柩連累你們大家,不投入大海,對不起你們;然而我不和他一起投到海里,又怎么對得起死者?我的主意是已經拿定了!”大家只是圍著看而不知該怎么辦。就在這功夫,風浪也漸漸平息了,先生笑著說:“船行得這么平穩,你們亂鬧什么呢?暫緩一下吧,如果風浪再起再商量吧。”于是大家把棺材仍舊抬回。此后一直風平浪靜,平安地抵達了廣東。這位參將是廣東人,先生找到了他的家屬把靈柩運回。
古人說:“仁者必有勇”,就是指先生這樣的人吧!而古人又說:“忠信之可以涉波濤”,通過這件事更證明了是真理啊!
這是一篇紀實性作品,這里只是摘錄了其中一個部分,已經相對完整,主人公的形象已經大義凜然地立在讀者面前了。
琉球群島位于我國臺灣東北、日本之南的太平洋中,曾是清朝的屬國,其國王即位,要受清朝的“策封”。本篇的主人公高螺舟,就是在道光十七年(1837)被朝廷任命為特使(正、副二人,正使林鴻年,高實為副使,本篇說其為正使,是傳聞之誤),到琉球王國冊封已故國王尚灝之子尚育為王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據歷史記載,從中國大陸到琉球的洋面上,經常有臺風襲擊,渡船常常沉沒或觸礁。比如嘉慶八年,琉球派二艘大船載土產到清朝進貢,二號貢船遭風飄至臺灣,沖礁擊碎,正船也同時漂沒。道光二年,琉球貢船遭風擊碎,溺死貢使十名。正因為橫渡大海如此險危,在人們尚無法征服海洋的時候,恐懼、迷信,把運棺材當成大忌,是可以理解的,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高螺舟毅然冒險將清朝使節某參將的棺材運回祖國,方顯出了其超人的膽識。
首先是他的愛國感情。某參將的靈柩運不運回似是小事,其實是將使節的靈柩棄置異國他鄉不管不問,還是使其魂歸故土,顯示著國家的尊嚴,朝廷對臣民的態度。如任其棄尸異國,表現著朝廷對使臣地位的輕視,而高螺舟的冒死運柩,正是強烈民族感情的鮮明體現。這不僅在外國人面前樹起了他個人的形象,更樹起了中華民族的形象。其次,他的膽識。他力排眾議,打破陋習,甚至在風浪大作,有傾覆沉沒危險的時候,仍然沉著堅定,毫不動搖,誓與靈柩共存亡,終于渡過了險情。故事所引古人所說:“仁者必有勇”,可說是對高螺舟性格的準確概括。作為一位文臣,敢于抗天違俗的大無畏精神,正來源于他“仁”的思想,即對某參將為國殉職的同情,維護朝廷尊嚴的意愿。
這篇文章在刻畫高螺舟形象時,主要用他的語言來完成的。他的話一方面斬釘截鐵,充分表現出堅定的意志、剛強的性格,表現出一位朝廷特使的主宰、駕馭權力;另一方面又推心置腹,詞意懇切,以理服人,顯示出其坦誠博大的胸懷,感人肺腑。對于場面的描寫,語言簡潔有力,顯出了作者的功力。如“眾聞之……,數人……,又數人……,又數人……”,把當時雜亂的情景生動地寫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