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乘的《七發》
枚乘(?—前140),字叔,淮陰(今江蘇淮陰縣)人,漢初重要辭賦作家。枚乘主要生活在漢文帝和景帝時代,最初在吳王濞宮中任郎中。吳國地處江南,地沃物博,十分富庶,吳王恃實力而有反叛之心,枚乘累次上書及勸說阻止不被采納,于是他便離開吳王而投梁孝王。后吳王果舉兵反叛朝廷,枚乘又上書吳王勸止,吳王仍不聽勸,結果被滅掉。漢景帝因此很賞識枚乘,拜為弘農都尉,但他辭官不受,仍在梁王宮中做侍從之臣。當時在梁孝王周圍有不少“善屬辭賦”的文人墨客,枚乘的才華最為突出。漢武帝時亦以枚乘才高名大而欲招至朝中,曾專門派“安車蒲輪”去接他入朝,但因年老體弱,竟死于途中。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枚乘有賦九篇,而現存只有《七發》、《柳賦》和《菟園賦》三篇,后兩篇后人疑為偽作。另有散文《諫吳王書》和《重諫吳王書》兩篇。
《七發》是枚乘的代表作,是漢賦正式形成的標志。所謂“七發”,如《文選》注所說:“說七事以起(啟)發太子也。”文中虛設楚太子有病,吳客往問,兩人問答中吳客以七件事的講述誘導太子振奮精神,戒除惡習,然后歸結到楚太子“霍然病已”,因名為《七發》。關于枚乘寫作《七發》的目的,劉勰在《文心雕龍·雜文》篇中指出:“枚乘摛艷,首制《七發》,映辭云構,夸麗風駭。蓋七竅所發,發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即是不僅啟發楚太子,而且也是勸戒所有養尊處優的貴族子弟不要縱欲無度,而要振作精神走正路。《七發》共有八段文字,首段是全篇的引子,作者以吳客之口指出淫樂無度是王侯貴公子致病的根源,如不節制淫樂、節減生活,就會病入膏肓,危及生命。然后指出這種疾病是藥石針灸所不能根治的,必須“博聞強識”之人經常啟發教導,使之改變原來的腐化生活,才可能有治好的希望。接著便以七段鋪敘從音樂、飲食、車馬、宮苑、田獵和觀濤等寫下去,最后以“方術之士”的“論天下之精微,理萬物之是非”的所謂“要言妙道”結束全文。賦中寫使人驅除怠惰的習氣,走出深宮禁苑,使身體得到鍛煉,這要比坐享絲竹之樂,飲宴之盛更加有利于身心健康。而對于足以使人“發蒙解惑”,震聾發聵的觀濤的描寫中,作者更極力作了鋪張夸飾、壯麗奇偉的描寫,對啟發太子心智起了關鍵作用。最后一段,則以太子“霍然病已”作結,更突出了“要言妙道”的巨大力量和作用。《七發》藝術上的突出特點是鋪張和夸飾,如“觀濤”一段寫江濤的壯觀,先從它的上下、四方、主流、兩旁各方面描寫;寫江濤對觀者的影響時則從“胸中”、“五臟”寫到“手足”、“發齒”和“耳目”,極盡鋪排夸張之能事。在修辭技巧上,作者多用對偶、排比、比喻和擬人等手法狀寫事物,使文章既富于文采又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七發》的虛擬主客問答的形式和文字上的鋪張夸飾,上受戰國策論與楚辭的影響,下開漢代寫物大賦的風氣,是一篇承上啟下之作。《七發》首創的這種在一段引子之后分別鋪敘七事的寫法成為一種文體,后人沿襲這種形式而寫作的辭賦稱為“七”體,如傅毅的《七激》、張衡的《七辯》、曹植的《七啟》等都是這種七體作品。《七發》是標志著漢賦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因此它在賦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