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起義
即唐末農民戰爭。黃巢(?-884),唐末農民戰爭的領導人之一。冤句(今山東荷澤)人,出身鹽商家庭。工詩文,善騎射。因屢試不第,曾作《不第后賦菊》詩,以言推翻唐朝黑暗統治之志。唐懿宗以后,土地兼并狂潮猶如洪水猛獸,迫使農民紛紛破產逃亡;為支付巨額的軍政開支和滿足統治者的窮奢極欲,唐朝政府巧立名目,對人民加重賦稅剝削,其中以鹽稅擾民最甚。咸通十四年(873),山東、河南大旱,無數百姓死于饑餓,但官府仍催逼賦稅,使本來就已異常尖銳的階級矛盾一觸即發。乾符元年(874)底,王仙芝首先在長垣(今屬河南)率數千人起義。次年六月,黃巢在冤句率眾響應,兩支義軍合兵,轉戰于今河南、山東、安徽、江西、湖北各地,連克許多州縣。同年底,黃巢因反對王仙芝欲接受唐朝招安而與之分道揚鑣,獨立轉戰于山東、河南等地。乾符五年(878)二月,王仙芝戰死黃梅后,尚讓率其余部投依黃巢,共推黃巢為“沖天太保均平大將軍”,改元“王霸”,設官分職,草創政權機構。此時起義隊伍發展至十余萬人。四月,黃巢采取避實擊虛,流動作戰方針,率軍南下,強渡淮河、長江,經江西、浙西、浙東,開山路七百里,進入福建,占領福州。乾符六年(879)五月,義軍攻占南方重鎮廣州,眾至百萬。十月,黃巢發表討唐檄文,揮師北伐。義軍由桂州(今桂林)沿湘江北上,繼鄂州(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大捷后順長江而東,于廣明元年(880)七月自采石北渡長江,挺進淮北,橫掃河南,黃巢稱“率土大將軍”。十一月,義軍攻克東都洛陽,官軍望風潰逃。十二月,義軍不戰而下長安。黃巢在長安正式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大齊”,改元“金統”,黃巢稱皇帝,唐末農民起義達到高潮。大齊政權在長安城中鎮壓反動官僚和地主豪強,剝奪其田產房宅等歸農民所有。但由于黃巢等起義領導人陶醉于已取得的勝利,沒有乘勝追擊西逃的唐僖宗,徹底殲滅唐朝的殘余勢力,沒有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使長安陷入官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長安城中糧食極其缺乏,義軍官兵不得已用草根樹皮充饑。義軍同州防御使朱溫在危急時刻投降唐朝,沙陀貴族李克用也應唐朝之請,派兵鎮壓起義,斗爭形勢于義軍極為不利。中和三年(883)四月,黃巢率義軍退出長安,向河南退卻,在攻克蔡州后,圍陳州近三百日而不能下,夫去戰略轉移、發展起義力量的時機。中和四年五月,義軍于河南中牟縣王滿渡北渡汴河時遭李克用襲擊,損失慘重。黃巢率余部敗退山東,又被李克用圍于瑕丘(今山東兗州西),義軍大部戰死。六月,黃巢退至泰山狼虎谷(今山東萊蕪西南)自刎而死,唐末農民戰爭宣告失敗。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歷時十年,轉戰今十二省區,行程近二萬里,極大動搖了唐朝的腐朽統治,從此,唐朝名存實亡;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最終把魏晉以來的門閥士族趕出了歷史舞臺;削弱了藩鎮勢力,為五代十國的局部統一和最后結束分裂割據創造了條件;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第一次打出“均平”的旗號,表明農民的反抗斗爭已由反暴政、反人身奴役轉向反對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財產占有不平等,這種思想為以后歷代農民起義所繼承和發展,是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的重要發展階段。記述黃巢生平、事跡的歷史文獻有《舊唐書》卷二百下《黃巢傳》、《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五下《黃巢傳》等。有關黃巢起義的研究,除一般通史都有專章論述外,尚有近年出版的俞兆鵬著《黃巢起義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趙國華著《黃巢》(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方積六著《黃巢起義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