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克拉索夫與《在俄羅斯誰能快樂而自由》
涅克拉素夫,尼·阿(1821—1877)是俄國解放運動第二階段的最著名詩人、革命民主主義歌手。生于烏克蘭卡明涅茨——波陀爾斯克省的涅米羅夫鎮的地主家庭。少年時代親眼目睹了農奴的悲慘遭遇,留下深刻印象。他違背軍官出身的父親的意愿,沒有進軍事學校讀書,一心想考取大學,為此他父親斷絕了他的經濟來源。在困難的環境中他練習創作,一八四〇年出版的《幻想與聲音》是他的處女作,這本詩集受到別林斯基的批評,他為最初創作的失敗而痛苦。一八四二年,他與別林斯基相識,全面地接受了別林斯基的文學觀點。一八四三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季杭·特羅斯尼科夫的一生和奇遇》曾大量地引用了別林斯基的一些論述。在四十年代,他作為果戈理學派作家編輯出版了《沒有插圖的詩體論文》(1843)、《彼得堡風貌素描》(1844-1845)、《彼得堡文集》(1846)等,由于這些文集深刻地揭露了現實,團結了文學界的進步力量,受到別林斯基的高度評價。在四十年代末他已經成為有獨創精神的民主主義詩人。這一時期的主要詩作有《在旅途中》(1845)、《搖籃歌》(1845)、《故園》(1846)、《秘密》、《夜里我奔馳在黑暗的大街上》(1847)等。從一八四七年至一八六六年,詩人二十年如一日地編輯出版《現代人》雜志,對俄國革命民主主義運動和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一八五六年《涅克拉索夫詩選》出版,作品號召整個社會都要關注苦難的人民的命運,號召人民起來與專制制度作斗爭。一八五六年四、五月間,因病,詩人曾去國外治療。在國外創作了長詩《不幸的人們》。一八五七年創作了長詩《寂靜》,歌頌了人民的愛國主義。在革命形勢蓬勃發展的六十年代前夕和整個六十年代,涅克拉索夫的創作達到一個新的階段,他發表了一系列戰斗性很強的作品。如《大門前的沉思》、《葉遼穆什卡之歌》、《伏爾加河上》等。在六十年代涅克拉索夫發表兒部著名的長詩,如《貨郎》(1861)、《嚴寒,通紅的鼻子》(1864)、《鐵路》(1864)等。這些長詩歌頌了勞動人民,揭示了人民中蘊藏的巨大力量。一八六六年《現代人》雜志被查封,一八六八年詩人與謝德林等人接過《祖國紀事》,繼續為革命文學服務。在這一時期發表了歌頌十二月黨人和他們的妻子的長詩《祖父》(1870)、《俄羅斯婦女》(1871-1872)等作品。《誰在俄羅斯能過好日子》是詩人的代表作,這部長詩創作歷時十四年(1863-1877)。可以說,它是俄國六、七十年代人民生活的百科全書。全詩共分四部:第一部——《神父》、《集市》、《醉的夜》、《幸福的人們》、《地主》;第二部——《農婦》;第三部——《最末一個地主》;第四部《全村宴》。長詩把人民作為作品的主人公,不僅揭示了人民的憤怒,還表現了人民的覺醒,長詩既是對專制制度的討伐檄文,也是俄羅斯人民的贊歌。長詩吸收了民間創作,運用了民歌的“比興”手法,對俄羅斯詩歌的創新作出了巨大貢獻。一八七七年三月《最后的歌》是詩人逝世前的最后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