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屈原與《離騷》》賞析
屈原與《離騷》
【概說】
《離騷》又稱《騷》,由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所作,共370多句,2400余字,是我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抒情詩。
詩人從自己的身世、品德和理想寫起,抒發了遭人讒害的苦悶,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追求“美政”的理想,以及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斗爭精神。因此有人把它看作詩人的自敘傳。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因此,《離騷》當作于屈原被放逐以后。
詩中夾雜不少神話傳說,采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加強了抒情的氣氛。比興手法很多,如以香草比喻品質高潔,以男女關系比喻君臣關系,以駕車馬比喻治理國家等。另外,在語言上也吸收了楚國的一些方言俗語,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故事錦囊】
戰國時,齊、楚、秦等七國互相殺伐,戰爭不斷,百姓生活困苦。屈原正在楚國朝廷擔任左徒,看見百姓的苦難,十分痛心。
屈原勸楚王任用賢能,得到楚王的信任。當時秦國實力最強,經常攻擊六國。屈原負責聯絡各國一致對付秦國。經過長期的努力,楚、齊、燕等六國君王響應楚國號召并結成聯盟,由懷王擔任聯盟的領袖,最終制止了強秦的擴張。
然而,以公子子蘭為首的一班貴族嫉妒屈原,常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獨斷專權,根本不把懷王放在眼里。懷王開始對屈原不滿起來。同時,秦王派出相國張儀前去楚國游說,企圖拆散六國聯盟。張儀來到楚國后,對屈原說了秦楚聯合的好處,見屈原不答應,又對子蘭說:“懷王因為六國聯盟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聯盟,屈原就不足為懼了。”子蘭聽了十分高興,他串通王后鄭袖,一起策劃了陷害屈原的計策。
張儀拜見了楚王,對楚王說:“只要大王絕齊聯秦,秦王就把六百里土地獻給楚國。”楚王聽說不費力就能得到六百里土地,非常高興,于是就把這件事告訴了鄭袖。鄭袖皺起眉頭說:“聽說屈原向張儀索要一雙白璧未成,可能會反對的!”懷王半信半疑。
第二天,懷王設宴招待張儀。席間談起秦楚結盟一事,屈原強烈反對,與子蘭、靳尚等人爭論不已。屈原勸懷王:“張儀是秦國派來拆散聯盟、孤立楚國的,不能相信他。”懷王想起鄭袖的話,又貪圖秦國的土地。大怒道:“難道六百里土地還抵不上你一雙白璧!”隨后就叫隨從把了屈原趕出了宮門。
從此,屈原失去了楚王的信任,他盼著懷王回心轉意,以免給國家帶來災難,但是懷王不再召見他;而張儀、子蘭、靳尚等一幫小人卻洋洋得意。屈原心中痛苦萬分,于是寫下了《離騷》這首長詩。
【知識庫】
毛澤東推崇屈原
毛澤東一生都很喜愛屈原的《離騷》,并對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說:“屈原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1961年秋,他專門寫了一首《七絕·屈原》:“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把屈原的《離騷》比作戰斗的利劍,表達了毛澤東對屈原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