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鋪子和春蠶
茅盾在從事中長篇小說創作的同時,也寫了眾多的短篇小說。他的第一個短篇《創造》寫于1928年2月,此后便不斷有短篇作品發表。解放前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野薔薇》、《宿莽》、《春蠶》、《泡沫》、《煙云集》、《委屈》、《耶穌之死》等。在眾多的作品中,《林家鋪子》和《春蠶》是兩個著名的短篇。
《林家鋪子》(1932)以“一二八”前后的動亂生活為背景,反映了江南小市鎮商人的破產命運。主人公林老板是一個“手段高明”的商人。他從父親手里接過這個小店鋪后,兢兢業業地做生意。他極善于看行情,也極善于巴結買主,含辛茹苦,精打細算,不放過“幾文”錢微利的買賣。論經營本領,這樣的商人是屬于第一流的。但是他徹底破產了。作品揭示造成林老板破產的第一個原因是農村經濟破產。由于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封建地主的殘酷剝削,加上國民黨政權的苛捐雜稅,廣大農民紛紛破產,失去了購買力,這就使林家鋪子這個以農民為主要銷售對象的商店的買主越來越少,正象林老板所感嘆的,“不是自己不會做買賣,委實是鄉下人太窮了”。造成林老板破產的第二個原因是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上海“一二八”戰爭的爆發,使整個社會動蕩不安,錢莊不肯借款,欠帳收不回來,收帳客人又坐等要錢,這使林老板一籌莫展,焦頭爛額。最后,國民黨的敲詐逼迫,是造成林家鋪子徹底破產的一個直接原因。在國民黨黨部和官府的借機勒索、捉人罰款、逼娶嬌女等摧殘壓迫下,林家鋪子倒閉,林老板帶著女兒逃跑了。林家鋪子的破產,是三十年代中國社會經濟破產的一部分,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廣大人民在政治上、經濟上所受的沉重壓迫,反映了百業凋敝、民不聊生的現實。
《春蠶》(1932)和《秋收》(1933),《殘冬》(1933)并稱為茅盾的《農村三部曲》。《春蠶》以“一二八”事變時期的江南農村為背景,通過農民老通寶一家蠶繭豐收成災的故事,反映了舊中國廣大農村日益破產和農民走投無路的現實。作品揭示造成中國農村經濟破產的一個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的侵略。自從中國的大門被帝國主義的槍炮打開之后,大量的洋貨便傾銷到中國來,滿載洋貨的小火輪已深入到中國的窮鄉僻壤。他們排擠中國的民族工商業,使它們倒閉破產;他們破壞中國的農村經濟,使農民種出來的東西不值錢。而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又使城鄉的破產更加徹底。“一二八”戰爭后,各地“不太平”,工廠都關門,這就使農民歷盡艱辛獲得豐收的蠶繭無人收購。而國民黨反動政權的苛捐雜稅和封建勢力的殘酷剝削又加速了這一破產過程。于是,一邊是不見半個“收繭人”,一邊是“換替著來了債主和催糧的差役”。結果,“因為春蠶熟,老通寶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債!”從這一豐收成災的慘痛事實中,我們看到了在帝國主義侵略、封建勢力的剝削和反動政權的壓榨下,中國農村經濟的徹底破產和廣大農民水深火熱的生活境遇。作品暗示,不改變這種社會制度,農民是不會有出路的。茅盾的這兩篇短篇小說,通過短小的篇幅概括了廣闊的生活內容,反映了重要的現實題材;主要人物性格鮮明突出,次要人物各具特點;生活氣息濃厚,地方特色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