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張擇端與《清明上河圖》》賞析
張擇端與《清明上河圖》
【概說】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著名畫家。他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描繪了當年北宋汴京清明時節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景象,真實生動,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杰出藝術成就。
張擇端自幼好學,早年游學汴梁(今河南開封),學習繪畫。徽宗時供職翰林畫院,尤其擅長畫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
傳說張擇端完成《清明上河圖》之后,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大為贊嘆,奉為至寶,用他“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并鈐(qián)上了雙龍小印(今佚)。
這件杰作問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經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歷經劫難,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各種劫難,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故事錦囊】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長卷風俗畫,原作為絹本,高25.8厘米,長534.6厘米。圖中描繪了北宋都城汴梁城郊清明時節的景象,廣闊而詳盡地展示了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情景。畫作規模宏大,結構謹密,人物和景致的虛實、疏密、動靜具有鮮明的節奏,用界畫表現各類建筑,人物則以兼工帶寫的筆法描繪,整幅畫面既規整準確,又生動活潑,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情況。
從圖畫的結構和內容來看,大致分為三段。
第一,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疏林薄霧中,掩映著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橋流水、老樹、扁舟,阡陌縱橫,田畝井然,依稀可見農夫在田間耕作。兩個腳夫趕著幾匹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綠,雖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有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的人,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第二,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的漕運樞紐,汴河兩岸,各式各樣的人物雜于其中。有的在茶館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飯鋪進餐;河中可以看到船只往來,首尾相接,有的滿載貨物,有的靠岸停泊。汴河上有一座拱橋,宛如飛虹,故名虹橋。只見一只大船正要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只通過。橋上行走的人,也在伸頭探腦地看船過橋,這是有名的虹橋碼頭區,陸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第三,后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屋宇鱗次櫛比,依次排開。有茶坊、酒店、肉鋪、廟宇、衙門等等。在房屋內,有賣綾羅綢緞的商人,有開藥店門診的醫生,有看相算命的人等;在街市上,有做生意的商人,有閑逛的士人、騎馬的官吏、叫賣的小販、身負背簍的僧人、聽說書的街巷小兒等等。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有。
這幅5米多長的畫卷里,繪有了500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20多輛,大小船只20多艘。時代氣息濃厚,畫面描寫具體入微,生動豐富,有著文字難以替代的文獻史料價值。
【知識庫】
畫如此,人何堪
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在72歲高齡時,為無用師繪了一幅《富春山居圖》,一直傳到現在,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據記載,此畫明代時轉入收藏家吳之矩之手,吳死后傳給兒子吳洪裕。吳洪裕奉若至寶,臨死前以畫“殉葬”,他的侄子將畫從火中搶救出來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稱《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后段稱《無用師卷》,現藏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2010年的“兩會”新聞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回答臺灣記者提問時說道:“元朝有位畫家叫黃公望,畫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圖》……現在一半放在浙江省博物館,一半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我希望兩幅畫啥時合成一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事后,經過大陸和臺灣雙方的努力,2011年6月1日,分離達360年之久的兩段《富春山居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終于再次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