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院哲學
歐洲中世紀基督教會的官方哲學。因在教會的修道院和學院里講習而得名。它產生于公元8至10世紀之間,11、12世紀得到廣泛傳播,13世紀達到全盛,以后便開始走下坡路,15世紀瓦解。經院哲學的主要代表是安瑟倫和托馬斯·阿奎那。
歐洲封建社會建立的初期,經濟發展緩慢。到了公元8世紀,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階級斗爭也日益尖銳起來。在這種情況下,羅馬天主教會迫切需要加強教會學校中的神學教育,建立一種同基督教教義相符合的特殊哲學,以便在思想上鞏固教會的統一和集中,麻痹人民群眾的斗爭意志,并對一切異教或異端思想作斗爭。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正是適應著這樣的需要而產生的。
經院哲學的性質,屬于基督教神學。它是在“教父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與“教父學”有許多共同之處,但比“教父學”更加系統化、理論化、哲學化。它利用反動的新柏拉圖主義以及被歪曲了的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來論證基督教的教義,宣稱世界的最高本原是超自然的精神實體——上帝,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上帝創造和主宰的,因而人的理性應該絕對服從上帝的權威,對宗教教條只能信仰,而不能有絲毫的懷疑。在經院哲學家看來,一切真理都包含在宗教教條中,研究現實和研究自然是沒有用的,哲學所要做的只是從理論上論證宗教教條。經院哲學就是這樣為維護封建教會的反動統治而精心炮制出來的一種唯心主義神學體系。
經院哲學的特點是荒誕、空洞和煩瑣。它以上帝和《圣經》為研究和論證的對象,必然對一些荒誕的問題爭論不休。例如:“一個針尖上能站多少天使?”“天使要不要睡覺?”“亞當被創造出來時幾歲?身長多少?”“天堂里的玫瑰花有沒有刺?”等等。它在研究和論證問題時,根本不顧現實事物的存在,排斥實踐經驗和科學知識,盲目崇拜權威,把《圣經》、新柏拉圖主義和亞里士多德學說中的“僵死部分”作為至高無上的權威,作為研究和論證問題的依據。它還把亞里士多德演繹推論的三段論式變成形式主義的煩瑣論證,在論述問題時,羅列一大堆空洞的定義,把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都陳述出來,然后用一連串的三段論式進行推演,反駁對方觀點,證明自己觀點。由于上述特點,以后的人們把那種脫離實際、死啃教條、進行空洞的概念推演和煩瑣論證的惡習叫做“經院習氣”或“煩瑣哲學。”
經院哲學的主要內容是圍繞“共相”問題而展開的唯名論與唯實論的斗爭。經院哲學是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它獨霸了一切學校的講壇,排斥任何其他哲學派別的存在。但是這并不是說經院哲學的內部沒有任何矛盾。事實上,經院哲學內部從其產生之日起就存在著非正統派的唯名論和正統派的唯實論的斗爭。唯名論認為“共相”(一般)是不真實的,只有個別事物才是真實的;唯實論的觀點則完全相反。兩派的爭論具有重要意義:第一,這一爭論實際上涉及到了世界的本原是精神還是自然界這個哲學的基本問題。唯實論肯定一般的真實存在,否認個別的真實存在,其目的是為了肯定抽象的精神實體的存在,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唯名論就其實質來說雖然也屬于唯心主義,但它肯定個別事物的真實存在,已經具有了唯物主義傾向。第二,這一爭論涉及到了對基督教的態度問題。唯實論肯定一般概念是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這就直接肯定了基督教的普遍教義如上帝、原罪、三位一體等的獨立實在;而唯名論不承認一般概念的真實存在,就包含了對基督教普遍教義的懷疑因素,因而唯名論者受到了教會的排斥和迫害。第三,這一爭論對于人們正確認識一般和個別的關系起了推動作用。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問題,是古希臘羅馬哲學遺留下來的一個重大哲學難題。經院哲學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長達幾個世紀的爭論,雖然沒能正確解決它,但卻比古希臘羅馬哲學有所前進,對于后來的推崇理性、重視經驗、解放哲學的新思潮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隨著封建制度的崩潰和教會勢力的衰退,隨著近代實驗科學的興起,經院哲學日益走向沒落和瓦解。但是作為一種反動思想,它一直為教會所保存。19世紀末,羅馬教皇正式宣布托馬斯·阿奎那的學說為教會官方哲學。在現代西方哲學中,新托馬斯主義仍有一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