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陳獨秀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陳獨秀
,字仲甫,安徽懷寧人。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1921—1927)。他一生的經歷是
很復雜的:從信仰、傳播馬克思主義到背棄馬克思主義而成為一個機會主義者;從一個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而終于被開除出黨;從一個反封建的勇猛戰士而最后竟和反動派混在一起。由于這種復雜情況,我們現在很難查到他遺留下來的全部思想資料,不可能寫出他的文藝美學思想的全貌及其演變的全過程,只能介紹一下他在“五四”前后的基本觀點。
陳獨秀是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五四”之前,就激烈地批判封建專制主義和愚昧主義,批判封建道德和封建文藝,響亮地提出打倒奴隸道德、破除偶像崇拜。因為“舊文學,舊政治,舊倫理,本是一家眷屬,固不得去此而取彼”。在文學領域內,他首張“文學革命論”的大旗,批判沒落的封建主義文學舊傳統,提出文學革命的“三大主義”:“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曰,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這三大主張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學要真實、通俗平易和積極用世,成為促進社會政治革命的精神武器。他的“三大主義”與胡適提出的八項文學改良主張是相呼應的,不過比胡適表現得更堅決,更激進。他提出“文學革命”后,一班先進人物積極響應,很快形成一個空前的文學革命運動,并使這一運動擴大到戲劇界、美術界。他從“寫實主義”出發,批評中國戲曲程式化、臉譜化的傳統,認為這種傳統與“美感的技術”立于相反的地位,沒有“美術上之價值” 他說,要改良中國畫,必須采取西洋畫的寫實精神,唯有寫實主義,才能發揮自己的天才,不落古人的窠臼,創造出一種藝術的美。他以革命民主主義和寫實主義為武器,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文藝新思潮,給封建主義文藝舊傳統和消極保守的文藝現狀以沉重的打擊,為新文藝的產生掃清了道路,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但是,不難看出,他對中國傳統文藝進行完全否定、缺乏分析批判的科學態度,也是一個很大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