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馬利丹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馬利丹
雅克·馬利丹(Jacq-ues Maritain,1882—1973) 法國哲學家和文藝批評家,新托馬斯主義的主要代表。 在巴黎大學神學院學過神學, 熱心于現代哲學研究,深受柏格森反理性的直覺主義影響。他力圖把中世紀托馬斯·阿奎那的經院哲學應用于現代生活,以建立新托馬斯主義。從二十年代中期開始,他先后在法國天主教學術機構、加拿大多倫多中世紀研究學院、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講授哲學,還曾擔任法國駐羅馬梵蒂岡教廷大使。為推動新托馬斯主義的傳播,1958年在圣瑪利亞大學建立雅克·馬利丹中心。
馬利丹鼓吹天主、上帝創造萬物,是最高的存在,而認識上帝必須通過神秘的直覺。主張在人類社會中以上帝為中心的人道主義,代替以人為中心的人道主義,才能使世俗秩序神圣化。他希望羅馬教廷能夠通過控制世界各地天主教會,進而參與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活動。馬利丹有著作五十多種,涉及藝術的有《藝術與經院哲學》、《藝術和詩中的創造性直覺》等。馬利丹的直覺論藝術觀比較集中地表現在《藝術和詩中的創造性直覺》一書中。他把詩溯源于上帝或“精神的無意識”。認為在智性所具有的精神無意識中,在靈魂的各個力量的唯一的根源里,存在著先于概念或非概念的東西。這東西就是上帝的創造性及其在事物中的反映。上帝具有創造性的“觀念”,這“觀念”既然是創造性的,它就不從萬物接受任何影響,因為萬物后于這觀念而存在。上帝永遠自由地進行著形成萬物的創作。詩也與此十分類似,詩也從事于精神的自由創造。但詩人的創造性能力只能可憐地依靠外在世界即上帝。詩既然是精神的自由創造,那么詩人的主觀性就顯得異常重要了。但什么是詩人的主觀性呢?馬利丹認為,詩人的主觀性是沒有加以概念化的可能的,是一個不可知的深淵,詩人對它只能作暖昧的把握。假如詩人對現實種種事物有多于哲學所夢想到的知覺,那“這并非由于他通過平常所謂的認識而認識這一切,而是因為他激情所含的那暖昧的深處,接受了這一切。”
馬利丹的詩人的直覺性還有一層意思是:詩沒有對象、沒有目的。認為對詩來說,并不存在著起命令或統治作用的東西,在詩中只有一種渴求,那就是表現出詩的直覺的認識,而在這認識中,詩人的主觀性和世界的諸實在都表現為一次隱約的覺醒。這就是以“精神的無意識”作根源的詩的直覺。詩既然是上帝的啟示,就只能在無意識中完成,而不可能學習、訓練和改造,直覺只要求順從。
馬利丹認為詩和美具有同等性和同一性,美也是無目的、無對象的,是“精神無意識”的創造。美雖不規定詩,詩也不屬于美,然而對詩來說,美是一個必要的關聯物,詩不能離開美而存在。詩之所以不能缺少美,并非由于詩以美為對象而從屬于美,而是因為詩愛美、美愛詩。馬利丹認為詩和藝術則有重要區別。詩的直覺一經進入實踐活動的領域,它也就進入藝術的領域。在藝術中精神的自由創造是不自由的,它被束縛在作品的制作上,這作品乃是某一特殊種類和范疇所限定了的一個對象,因此是有對象和有目的的。特別是實用藝術,詩的直覺不是實用藝術中創造性的決定中心,它們受對象、目的的驅使,不要求人的意識符合于事物,而只要求事物符合于人的意識。由于詩的直覺超越了藝術的一般品性,所以詩高于藝術,藝術低于詩。十分明顯,在詩和藝術的這種比較中,馬利丹所集中維護的是他的宗教直覺主義藝術觀中最核心的命題“精神的無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