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李白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李白
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甘肅秦安),生于中亞碎葉(巴爾喀什湖南的楚河流域),五歲時隨父遷綿州昌隆(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李白是唐代大詩人,有青蓮居士、 “謫仙”、“詩仙”之稱。李白的詩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美。詩的內容包括揭露黑暗現實、抨擊統治者的邪惡和腐敗。他的作品想象豐富、感情奔放、意境宏大、語言明快;他愛好民間音樂,從民歌和神話中吸取營養,運用神話、幻想、夸張手法開拓藝術形象,把中國古典浪漫主義詩歌推向新的高峰。
李白的一生頗為坎坷,涉歷甚廣,所受的思想影響比較復雜。在他的思想中,既有儒家的濟世立功思想,也有縱橫家功名利祿、放蕩不羈的成分,主要受道家歸復自然、憤世嫉俗的思想影響很大。李白有著游俠思想和傲岸不馴的性格。所有這些,都對他的文藝美學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他在《古風》等詩篇中提出了自己的創作理想,這就是“復古道”、舉“風” “雅”。 《古風》以詩的語言勾勒了中國詩歌的發展輪廓。對歷代作家作品給以正確評價,它那以詩論詩的形式是全新的,空前的。更為重要的是李白總結了梁、陳以來的詩壇爭論,為盛唐以后的詩歌發展建立了理論基礎。李白把“復元古”、 “復古道”作為創作的最高標準和楷模,不是墨守陳規的復古,而是在“復古”的旗號下,革新詩壇、改造文壇。李白標舉風雅、屈原的作品,正是肯定了中國古代文學發展中的優秀傳統,確定了為現實而文藝的道路。在《古風》 (三十五)中,李白從藝術角度對各種形式主義詩風進行了批判。對創作上的模擬、雕飾也給予了尖銳的譏刺:或者是“丑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 或者是“棘刺造沐猴,三年費精神,功成無所用,楚楚且華身。”而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雕蟲喪天真”。在批判了六朝以來詩壇上盛行的雕飾、艷麗、虛偽、浮夸的頹廢風氣之后,李白標舉了自己的美學思想: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飾。”美學理想受世界觀的影響。李白是一個不為封建世俗禮教、傳統所羈的詩人,他主張創作要氣韻天成,真實自然, “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而空有綺麗是“不足珍”貴的,要“一揮成斧斤”。李白反對空自雕飾形容,但并不反對應有的藝術技巧。他也喜好優美自然的表現: “夢得春草句,將非惠連誰?” “他日池塘一夢君,應得池塘生春草。”這是對謝靈運清新自然風格的贊揚和肯定。可見他并不是一概反對建安以來的一切作品的,他反對的僅是違背自然淳真的“艷薄斯極”傾向。
李白恃才傲物,不論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有遠大抱負。當他在政治上不能實現“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時,他以恢復風騷傳統、掃蕩梁陳宮掖之風為自己的創作目標,“將復古道,非我而誰?”他確實是完成了預想的任務。但是生在當時的李白,仕途上不得意,立志于作詩也由于“辭旨狂野, 貴露下情”,常常招來怨謗。他極力為有才不得重用的一切人鳴不平。真正的詩是“萬言不值一杯水”,而腐朽的統治者卻“珠玉買歌笑,糙糠養賢才”,直到最后也沒有找到賞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