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俄三國協約
1893年法俄同盟、1904年英法協定和1907年英俄協定的簽訂,標志著與德奧意三國同盟相對立的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形成。至此,19世紀末以來歐洲國家重新組合的過程結束,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終于形成。在俾斯麥大陸政策的影響下,法、德矛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制約著大陸列強的動向。俄國雖然長期被俾斯麥圈在三皇同盟之內,但對德國企圖消滅法國始終不表支持。三國同盟的建立,極大地影響了法、俄外交。法、俄接近在八十年代迅速發展。1888年12月俄國向法國借款五億法郎,1889年增至十九億法郎。這種財政關系為法俄同盟打下經濟基礎。1890年3月,《再保險條約》期滿。德國告訴俄國,雖然邦交友好如故,但這個條約是不能續訂了。俄國要求雙方發表一個友好聲明,德國也不同意。俄、德關系的尖銳化,進一步促進法、俄接近。1891年2月,法、俄外長取得一項政治諒解:兩國之一方有被侵略之危險時,兩國必須立即采取措施。同年7月,法艦訪俄,沙皇親往迎接。當法國水兵唱起馬賽曲時,沙皇脫帽致意。10月,俄國新債券在巴黎市場上銷售成功,被認為是一次真正的財政公民投票。法、俄友好親善是肯定的了。1892年8月17日,雙方締結了一項軍事協定:如果法國受到德、意進攻,或俄國受到德、奧進攻,俄、法雙方都要傾全國之兵以援助對方作戰。1893年10月該條約生效。法俄協約形成。
在歐洲大陸國家形成兩個對峙的營壘時,英國還置身于集團之外。它處于島國地位,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強大海軍,自信沒有一個同盟國也足夠保衛自身的安全。因此,它一直采取所謂“光輝孤立”(舊譯“光榮孤立”)的外交政策。20世紀初,法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空前增強,英、德在爭奪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已十分尖銳。英、法、俄這三個殖民大國,在保衛殖民地利益不受德國侵犯這一點上產生了共同語言。國際形勢的巨變,迫使英國的外交政策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902年1月簽訂了英日同盟條約。1904年4月同法國調整了在非洲的利益沖突,簽訂了“英法協定”。1907年8月又同俄國協調了在亞洲的矛盾,締結了“英俄協定”。英、法、俄三國利用三個雙邊協定,結成了一個同盟集團。這個集團的攻擊方向是極其明確的,那就是針對德國。兩大對立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形成后,瘋狂地進行軍備競賽,頻繁地制造一次次軍事沖突,最后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