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紅樓夢評論》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紅樓夢評論》
王國維撰。寫于1904年,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是以叔本華的哲學為“標準”,“觀察”我國文藝實際的一個產物。 《紅樓夢評論》是中國近代《紅樓夢》研究中的第一部系統之作,第一次給《紅樓夢》以高度的評價。
《紅樓夢評論》共分五章。第一章, “人生及美術之概觀”。論述了人生的目的、意義、生活的本質以及藝術的性質與社會功用,也是他評論《紅樓夢》的基本出發點。第二章, “《紅樓夢》之精神”。認為《紅樓夢》所展現的由于“生活之欲”、 “意志自由”而造成的無限的人生苦痛,昭示人們拒絕“生活之欲”而走“解脫”之路。它的超世的、悲觀的精神,“大背于吾國人”那種“世間的”、“樂天的”傳統精神,也是《紅樓夢》遭“冷遇”的原因,王國維為之鳴不平。第三章, “《紅樓夢》之美學上之價值”。 《紅樓夢》以令人傾倒的藝術力量否定了中國那種盲目“樂天”的精神,在藝術史上一反中國一貫崇尚“大團圓”的舊傳統而寫成悲劇,具有重大的美學意義。第四章, “《紅樓夢》之倫理學上之價值”。王國維認為拒絕“生活之欲”而達到“解脫”,乃是倫理學的最終目的。而《紅樓夢》的悲劇意義也正在于此,故“《紅樓夢》美學上之價值,亦與其倫理學上之價值相聯絡也”。第五章,乃是“余論”。在這一章里,提出了《紅樓夢》研究中存在的根本問題,批評了“索引”派的方法,指出要用歷史考據的方法考察作者、時代、背景,做到知人論世。
《紅樓夢評論》是按照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悲劇理論進行具體演繹和發揮的,同時也有莊子那種超塵脫俗、追求“無何有之鄉”的影子。不滿現實人生而要超時遁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與無限,表現了不愿同黑暗現實同流合污的態度,思想傾向是比較消極的。但是,也應該看到,在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 《紅樓夢評論》最早運用西方悲劇觀念批評中國的文學作品,首先發現了《紅樓夢》的悲劇美學價值,并且具有反對封建主義文藝舊傳統的進步傾向,成為“五四”前后文學革命運動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