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莎士比亞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莎士比亞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劇作家和詩人。出生于斯特拉福城一個富裕市民家庭,二十歲到倫敦謀生,廣泛接觸社會各階層生活。后來參加了劇團,開始了舞臺和創作生活,寫了三十七部戲劇,兩首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他的文學、美學的主張都反映在他的戲劇和詩里。
在創作上,他是一位最有成就的作家,在思想上,他是一位充分的人文主義者。在他的戲劇和詩中所涉及的文藝美學理論問題,最有代表性的是文藝與自然的關系以及藝術想象等問題。
在文藝與自然的關系上,其代表觀點是“鏡子”說,即文藝是自然(現實)的鏡子。當然這種觀點并不起于莎士比亞,達·芬奇就說過“畫家是自然的鏡子”。 就是說, 自然高于一切,是藝術的本源,藝術是對自然的反映。他通過劇中人的語言表明: 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再現自己演變的模型。這種一反中世紀以來認為的神高于一切的觀點,是個極大的進步,也開了現實主義理論的先河。
在戲劇演出上,莎士比亞反對“過”與“不及”,就是說要遵崇自然的“常道”,接受生活常識的指導,過分或者懈怠都是違背自然之理的。可以看出,他的創作理論和表演理論都是一脈相承的,反映了人文主義尊重現實的精神。鏡子說與摹仿說雖然有相似的內核,比起摹仿說,莎士比亞的鏡子說有新的發展,那就是藝術不是對自然的單純摹仿,而是一種能動性的創造,它應該創造比自然更真更美的圖畫。他認為真與美的統一乃是藝術永恒的生命。
另外,他強調詩人、藝術家的能動精神主要體現在豐富的想象力。莎士比亞對想象這種人的特殊心理功能是異常重視的,不只在一出戲中論述過想象的作用。他認為想象把不知名的事物用一種形式呈現出來;想象使詩人的眼睛從天上看到地下,從地下看到天上;想象可以補充我們的貧乏,想象可以把多少年代的事情擠塞在一個時辰里。莎士比亞以自己豐富的藝術實踐經驗,從創作者和欣賞者的角度議論了想象的作用,這不僅是創作技巧上的貢獻,更是文藝心理學方面的重大貢獻。
當然莎士比亞一生思想是有很大變化的,晚年由于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專橫,貴族勢力的高漲,加深了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影響了他的創作,也影響了他的文藝思想。這時他盛年時的現實主義因素大大減弱了,就連他當年積極提倡的鏡子說也染上了自然神論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