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萊爾,沙
【介紹】:
法國詩人和文藝批評家。生于巴黎。其父是啟蒙思想家的信徒,具有美術修養。波德萊爾在四、五歲時就從父親那兒受到了藝術以及形式美方面的教育。六歲喪父,次年母親嫁人。這使他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遂養成孤獨而憂郁的性格。中學畢業后,往來于巴黎拉丁區詩人、畫家之間,過著狂放不羈的生活。后擬到印度旅行,因故只在毛里求斯等地逗留一下,領略了異域風光。這豐富了他的內心感受,使他產生了一種神秘的渴望。回國后,繼承生父的遺產,過著花花公子的生活,母親不得不限制他對財產的支配。從此他各處舉債。就在此時,他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和文藝批評。一八四八年他參加了二月革命。一八五二年之后,其創作進入高潮。一八五七年,《惡之花》出版。晚年貧病交迫,一八六七年在巴黎去世。他的創作深受美國作家愛倫·坡的影響。主要著作有:詩集《惡之花》、散文詩集《人為的天堂》(1860)、《巴黎的憂郁》(1869)以及文藝批評集《美學管窺》(1868)和《浪漫主義藝術》(1868)等。《惡之花》是其代表作,它奠定了波德萊爾在法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開創了法國近代詩歌的新時代,在西方詩壇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惡之花》中的“惡”字指丑惡、疾病與痛苦。波德萊爾在創作上有重“惡”的傾向。他的題材,多半取諸人生丑惡和黑暗的一面,于其中認識到美之存在,并把這種丑惡、黑暗的東西作為美的東西加以描繪。《惡之花》和《巴黎的憂郁》集中體現了波德萊爾在選材上的這一特點。這兩部作品或歌頌死亡,或歌頌發臭的死尸,或歌頌蛆蟲,或歌頌滿身泥巴和虱子的狗,或歌頌孤獨、昏暗。波德萊爾生前多遭攻訐,詬詞頗眾,但在死后,盡管毀譽不一,但其影響卻與日俱增。他被推為象征主義文學的先驅,也被視為現代主義的創始人之一。